外來種石魚賓 定居南清水溪
台灣石魚賓定居東台灣溪流,但對於河川生態的影響則欠缺研究。(記者花孟璟攝)
多年前被野放 成優勢魚種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原產西部的河川淡水魚「台灣石魚賓」,二、三十年前被釣客野放到東部河川,雖是「外來種」但已適應東部環境。花蓮縣水產培育所今年度調查鳳林鎮鳳林溪、光復鄉南清水溪,除了東部原有的淡水魚種,都有發現石魚賓蹤跡,石魚賓更在南清水溪成了優勢魚種,影響溪流生態組成。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長邱玉瑋說,進行野溪生態調查的目的,盼藉由溪流生物基礎資料的建立,教育民眾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未來作為發展生態觀光的參考,其中光復鄉的南清水溪去年底還提出希望「封溪護魚」發展生態觀光。
因此,水培所研究人員今年三月起每月前往鳳林溪、南清水溪上游採集水生生物,逐一記錄分類,持續到九月份,在梳子壩上游溪流的淺灘、深潭等,設置固定樣點,置放蛇籠網,內以米飯、魚粉為誘餌,在鳳林溪共進行七次調查、南清水溪則在三到五月進行四次調查。
調查顯示,南清水溪捕獲魚種「歧異度並不高」,且外來的石魚賓成為魚類優勢種。四次調查合計捕獲一百七十尾,魚類三種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台灣石魚賓的三十一尾(七十點四%),原生苦花僅十尾、大吻蝦虎三隻;至於蟹類僅拉氏清溪蟹一種共十隻;蝦類只有貪食沼蝦一種計一百一十六隻。
邱玉瑋說,南清水溪因設置許多河川監測儀器、梳子壩,景觀突兀,且在土石流及人工構造物興建後,地形地貌都有改變,鄉公所也打消發展生態旅遊念頭。
鳳林溪也現蹤 佔18%
至於鳳林溪的調查也發現,溪流物種「組成」跟南清水溪相同,七次調查合計捕到三百五十一隻魚蝦,原生種的苦花數量明顯優勢共二百八十五尾,佔八十二%;次之才是外來種台灣石魚賓的六十四尾,佔十八%;數量最少的是大吻蝦虎只有二隻,佔零點五%;其他包括拉氏清溪蟹二隻、貪食沼蝦二百四十三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