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合成天然藥物分子 中山大學研究永續綠色科技
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廖軒宏(前排左3)利用無溶劑矽膠吸附法,以及高雄強烈充足的日照與空氣,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這項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記者方志賢攝)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氧雜螺內酯(oxaspirolactone)常見於自然界生物中,能抑制人體免疫反應、抗發炎,已被應用在藥物分子中,但現行的合成方法既耗時且成本高,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廖軒宏利用無溶劑矽膠吸附法以及高雄充足的日照與空氣,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
研究團隊表示,氧雜螺內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植物、海洋生物、陸生動物中,在單一生物中含量極少、取得困難、十分珍稀,過去30年,全球有機合成化學家持續研發人工合成方法,卻須經冗長繁複程序,且難以兼顧環保永續。
廖軒宏表示,為尋找兼顧永續的科學方法,自2020年夏季開始,研究團隊搭配可見光催化、非勻相Brønsted酸催化,以及無溶劑矽膠吸附法,開發出全新合成方法,運用高雄充足的日照與空氣作為光源和氧氣的來源進行合成,僅約數小時即可製造出氧雜螺內酯,大勝非常耗時的傳統合成方式,且產率高達99%、不需使用溶劑、操作過程更為簡便、後續不會產生污染物。
研究團隊未來希望透過不殺生的方式,以人工合成製備大自然界珍稀的化合物氧雜螺內酯,進而用於藥物活性成分、藥物開發等領域,實踐綠色化學,推進製藥創新,造福更多人類。
廖軒宏研究團隊還包括博士研究生施尼諾(第一作者)、克普姆、研究助理張桂禎、博士研究生蔡宗男、高偉誠。期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