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辦學不佳拿更多? 教育部回應:好笑了

教育改革聯合陣線今開記者會抨擊「高教資源患寡也患不均」,質疑辦學不佳的私校反而拿政府較多補助。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回應表示,如以每個學生所獲經費計算比較高教資源分配,就好笑了、會有盲點、陷入完全錯誤的理解。(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改革聯合陣線今開記者會抨擊「高教資源患寡也患不均」,質疑辦學不佳的私校反而拿政府較多補助。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回應表示,整體高教經費不斷增加,今年與五年前相比增加126億元,而辦學不佳的私校只拿的到學生補助款,因學生人數少,如以每個學生所獲經費計算比較高教資源分配,就好笑了、會有盲點、陷入完全錯誤的理解。
朱俊彰表示,103年的高教經費是879億元,108年則是1005億元,增加126億元, 整個高教經費挹注和提升是教育部的努力目標。
至於公私立學校所獲補助不同,朱俊彰表示,公立學校是國家興學,私立學校則是私人興學,政府當然會編列經費給公校,私校則要由私人興學支應,二者性質不同,無法帶接拿來比較,對公立學校是「補助」,對私立學校是「資助」,但純粹給私校的經費,103年有225億元,108年增為263億元、增加了38億元,這還是純粹給私校,不包括提高學校競爭力的高教深耕經費,因此就整體高教經費來看,公校大於私校,均同步增加,技職和高教則差不多,高教資源分配和工會的理解完全不同。
對於聯合陣線質疑有些私校辦學不佳,每個學生所獲經費卻比較多。朱俊彰澄清,這有根本上的盲點,不能拿學生人數當成基準比較,因為教育部給私校的經費分兩種:補助款和獎助款,依學生人數給予的是補助款、占比3成到3成5,大部分是辦學績效獎助款、占比6成5到7成,如果用學生人數所獲每生經費去檢驗就有盲點,甚至那些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的學校,是完全拿不到獎勵款,只有學生補助款。
朱俊彰也說明,私校註冊率未達5成,也拿不到教育部的獎勵經費,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學生人數都很少,假設教育部給某私校50萬,但只有10個學生,每個學生就拿到5萬,退場學校「生師比」反而最好,因為學生人數很少,但老師都還在,因此,以這種方式來看高教分配原則「就好笑了」,完全是錯誤的理解。
朱俊彰表示,台灣整體高教經費占我國GDP1.4%,跟日本和法國相近,美國則占2.6%,但我國有8成4粗在學率,法國和日本才6成多,亦即一樣的錢,我國要分給較多學生,因為台灣高教普及化,高教容量問題是教育部要面對的,教育部努力提高高教預算,也積極輔導學校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