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濱海植樹存活差 專家:復育在地原生樹種
台中市清水區高北加壓站園區石礫地,去年三月種下的樹苗存活率低。(記者張軒哲攝)
去年3月清水高北加壓站園區石礫地所種植株 部分頂枯或枯死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三月各地進入植樹季節,昨日北台中聯合贈苗活動在大甲舉行,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去年三月與市府、水保局等機關團體,在清水區高北加壓站園區舉辦植樹暨贈苗活動,種下大葉山欖、瓊崖海棠、楝樹及朴樹等中部地區原生樹種共七百餘株,但一年後存活率不佳,遭愛樹人士質疑只種植沒有照護,另外,去年台中府農業局權管土地種一萬三千多株,約有六至七成存活率。
林業署去年驗收 存活率約8成
昨日甲安埔希望協會理事長吳敏濟、總幹事吳中源舉行北台中聯合贈苗活動,八千餘株樹苗一小時內被民眾領取一空。林業署台中分署去年在高北加壓站舉辦植樹節活動,選擇當地原生樹種苦楝、大葉山欖、瓊崖海棠及朴樹等種植,並編列三年補植撫育工作,去年十一月依契約辦理驗收時,整體存活率約八成,符合造林地存活率的招標規範。昨日派員現勘,該植樹區域苦楝、朴樹生長表現良好,但當地風大且多為石礫地,立地環境條件嚴苛,尤其近期歷經冬季乾旱季節,受天候及立地條件不佳影響,在石礫地的植株有部分頂枯或枯死現象,無法統計詳細存活率,將再派員盤整林木生長狀況,據以持續進行補植撫育。
現勘僅苦楝、朴樹生長良好
中市農業局指出,如果種樹一百公頃都在平地、且土層豐沃,當年雨水平均又無颱風,存活率當然很高,若地點差、天候惡劣,有颱風豪雨或乾旱等惡劣天氣,存活率就非常低了。存活率視栽植地點而論,海邊、石礫地、環境土壤土地惡劣存活率一定低,若無災害或被掩埋平均存活率六至七成。
專家建議先調查「潛在植群」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理事長蔡智豪說,高北地區緊鄰大甲溪出海口,有豐富的地下伏流水,不同的環境條件就有不同的樹種,潛在植群又稱「在地的原生樹種」,這種復育方式稱為「生態林復育法」,而非過去傳統以「台灣原生樹種」認為就是生態造林,政府若要進行生態造林,就必須進行做法上的調整,要做潛在植群調查,釐清高北地區自然生態應該有哪些樹種,然後再專案培育樹苗、再種植。
如果繼續以傳統方式操作,對生態恢復的成效有限,也會不斷出現死亡率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