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目前發現最大顆? 清大考古隊鵝鑾鼻發現具國寶潛力鈴形玉珠
清大考古隊在鵝鑾鼻第一遺址發現4千年前形制獨特2.3公分鈴形玉珠,可能是距今發現最大顆具有國寶級潛力的鈴形玉珠。(清大提供)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華大學人社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2年前率清大考古隊在屏東鵝鑾鼻第一遺址區發現形制獨特的鈴形玉珠,這個長約2.3公分的鈴形玉珠,距今4000年前,推估是台灣現今發現年代較早,很可能是目前最大顆且形制獨特的鈴形玉珠。邱鴻霖今天將此玉珠放在臉書社群「清大考古」分享,更開放大家命名,希望讓台灣4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及台灣歷史能被認識及關注。
邱鴻霖說,近日清大兩名人社學院學士班學生幸運在花蓮北三棧實習時發現人獸形玉玦的新聞經媒體披露後,也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台灣史前文化的遺址和文物,而近期他在整理2年前在屏東鵝鑾鼻第一遺址大量出土文物中,也看到一顆形制相當獨特的鈴形玉珠,這顆鈴形玉珠相較過去已被命名及評定為國寶級古物的「鈴形玉串飾」中的玉珠還要大顆,約為2.3公分,可能是距今發現最大顆的史前玉珠。
邱鴻霖提到,這顆玉珠相較於一般的鈴形玉珠尺寸(多小於1公分)還要大了許多,且經碳十四絕對年代測定,證實是距今4千年前來自花蓮壽豐鄉的豐田玉礦所製成,除證實台灣最南端與東部已有密切交流外,更有學者透過玉器的發現證明在4千多年前,台灣與島嶼東南亞有密切交流。從其玉珠的製作工法與類型來看,台灣早在5千年前就有玉器出土,多用來製作箭鏃或是錛鑿類的工具,而距今約四千前後,開始以玉器製作做裝飾器物。邱鴻霖說,相較於其他地方如卑南遺址出土的鈴形玉珠,鵝鑾鼻第一遺址出土的這件鈴形玉珠,年代早、個頭大、頂部形狀特殊、玉質與顏色美麗,有可能是目前所見台灣史前時代最大顆的鈴形玉珠,在國定卑南考古遺址出土的鈴形玉串飾已被指定為國寶,這一件大顆的鈴形玉珠,或許有機會成為「一般古物」或「重要古物」。
目前屏東鵝鑾鼻遺址群已經進入屏東縣指定遺址的行政審查程序,有望在今年獲指定為屏東縣第一處「縣定考古遺址」,且有高度潛力,成為國定考古遺址,成為國境之南的國家寶藏。
邱鴻霖說,目前清大駐點鵝鸞鼻的「台灣最南點考古工作站」進行大量出土文物的整理,未來希望得到中央與地方文化資產主管機關的大力支持,替出土文物找到合適的典藏空間與現地展示,並透入相關研究,讓台灣大眾有機會親眼目睹,深入認識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在4千年前就有高度的社會文化發展,更可能是史前台灣與海外互動的前哨站。
清大寒暑假都會進行考古田野實習,並由老師帶領同學在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進行考古遺址調查。(清大提供)
形制特殊的鈴形玉珠出土樣貌。(清大提供)
清大學生參與鵝鑾鼻考古發掘與學習考古現象紀錄。(清大提供)
清大老師帶領同學在台灣最南端進行田野調查實習。(清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