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返鄉種小麥 邀親子體驗收割
2016/03/01 06:00
馬聿平(左)及馬聿安(右)兄弟在大甲推動小麥種植有成,並自創「十八麥」等品牌。(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大甲區馬聿平、馬聿安兄弟利用祖產九厘農地,七年前種植稻米及小麥,並自創「九厘米」及「十八麥」品牌,配合農業局輔導再生稻轉作雜糧,兄弟倆除了巡迴全國舉辦十場小麥野台,宣導本土小麥,昨並舉辦「採收小麥花」活動,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
馬聿平、馬聿安兄弟堪稱青年返鄉務農代表,兩人皆具有大學畢業的學歷,馬聿安更是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候選人,兄弟倆在大甲區耕作五甲地,除了種稻,也種小麥及薏仁,另與農友契作八甲地生產小麥,以供應全台近卅家麵包店業者烘焙使用,生產的稻米及小麥不僅擁有自有品牌,更連續兩年拿下大甲區稻米比賽冠軍,馬聿安並獲農委會全國百大青年農民表揚。
馬聿安說,「九厘米」是為紀念留下九厘農地的祖父,「十八麥」則是紀念一九一八年出生在中國湖南,因戰亂輾轉來台,從麵食文化轉為接受米食文化的祖母。
七年前返鄉務農是看到農業的機會,而且覺得好玩,現在是愈做愈有心得,產品強調「美好的食物經驗」,希望能透過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及與本土農作產生連結,進一步食用本土農產品及生產的食物。
因此,他保留三分地的麥田,在二二八連假舉辦五梯次採收小麥花活動,吸引許多台北或嘉義等地家長帶著小朋友參與,大人小孩拿起鐮刀,合力收割尚未成熟的小麥花,綑綁成束後再帶回家倒掛晾乾,作為乾燥花,辛苦收割後再開心品嘗由本土小麥製成的麵包、饅頭等食物,感受食物的美好。
民眾全家遠從台北到大甲採收小麥花。(記者歐素美攝)
-
83歲黃得山 50歲才轉行做「草莓阿公」
-
「種稻跟教小孩一樣」 林如貞感恩推廣食農教育
-
品牌影響力再現 京城建設講座大獲好評
-
天然法種檸檬 劉春強務農抗癌
-
農業之旅 蔡英文拋農地銀行、勞務公司
-
面向台北101 大河景!板橋水岸首排「濱河帝景」夯
-
農青創意 吳寶春麵包種出「葡萄芭樂」
-
拓展蜜棗外銷 高樹冷鏈場啟用
-
東屏未見曙光 民眾仍開心迎新年
-
落山風藝術季 帶觀眾穿梭作品間
-
屏市玉皇宮遶境 獸神踩街吸睛
-
史前館法式餐廳開幕 結合在地食材
-
瓦斯車撞電桿摔落邊坡 鋼瓶散落
-
每坪58萬》斗六大同路愛國街口 蟬聯雲林地王
-
冬雨攪局 阿里山音樂會看不到日出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