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回家的路自己重修 布農族丹社群馬遠部落認養關門古道

2020/02/07 20:08

那實答社的石板屋遺址,僅剩ㄇ字型砌石地基,範圍5×8米相當寬闊。(鄭安睎提供)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80多年前因日本政府「集團移住」政策,布農族丹社群被迫離鄉,從南投信義鄉丹大地區沿著清代「關門古道」,東遷花蓮萬榮鄉馬遠。族人繼2018年由鄉公所委託學者鄭安睎完成布農族丹社傳統領域的調查,今年部落年輕人更在未尋求公部門經費下,自主發起重修回鄉之路。部落青年馬詠恩說,不僅要「距離山上的家」愈近愈好,更希望有一天重回舊部落蓋石板屋。

前年參與探勘,走完關門古道全段回到南投丹大的部落青年馬詠恩說,曾聽祖父提過,家族的獵場就是沿著古道上去,因此初心就是把路修起來,希望「離山上的家愈近愈好」,目前已經有10多位部落青壯年響應。

他說,因為族人各自有工作,今年預計4月及11月辦理2次,逐漸往西推進,希望以後路況能好到讓老人家都有機會走上去,長程目標更希望發展部落文化旅遊,路常常有人走、有人生活,也才能真正落實傳統領域的意義及精神。此外,整個計畫沒有申請公部門經費,馬詠恩說,這是希望維持部落自主性。

再度出馬協助的古道學者鄭安睎,這幾天帶著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的18名學生來幫忙,並與族人達成共識,今年起每年舉辦2次的工作假期,號召志工和族人一起整修古道。鄭安睎說,工作假期每梯次預計20人,今年目標預計整理到倫太文山前鞍,第一階段的修復主要是輕微的障礙物移除,沿路排除枯倒木,也不會去動原有古道的石階或增加人工設施,並把路徑確定。

鄭安睎說,長期而言除了希望傳統領域可恢復成丹社群實際生活使用的領域,也希望山林共管、資源共享、部落自主等理念,可與古道直接連結。此外,也計畫依循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道提報為「文化景觀」,並透過部落會議方式共同認養管理。

他指出,大部分申請文化資產的案子,都是建築類,分為物質或非物質遺產,古道是比較特殊的文化資產類別。第一,它是布農族遷移道路,也是清朝古道,以一般主流思維「列為清朝古道文化資產就好」,但實際上使用古道及影響最大的人是布農族丹社群,因此希望提報「文化景觀」後,透過布農族丹社群的部落會議、或是部落組織來認養文化資產,透過族人自己來實踐。

被問到如何看待族人自發性要重修古道的議題?鄭安睎認為,很多傳統知識中,包括口述歷史、傳說、傳統狩獵活動,都是在尋根和回家過程中得到展現,這條路其實也是族人回到丹大故鄉的路,如果古道可以持續使用,將是活的文化資產及活的歷史,對於布農族文化復振很有意義。

鄭安睎這幾天與學生到馬遠部落與族人進行舊部落資源盤點,比對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地圖」、以及日本人早期探險隊留下的相關文字紀錄,首度找到布農族丹社東遷後的第一個部落「那實答社」原址,位於拔仔山半山腰,包括部落平台、耕作地、4間石板屋遺跡等,石板屋的ㄇ字型砌石遺跡5米乘以8米,房屋相當寬大!鄭安睎說,依文獻記載,那實答社人口60多人,推測因東部沒有頁岩可蓋石板屋,因此建材因地制宜使用木料,後來木材爛光,但砌石遺跡猶在;今天也請來中級山探勘界大師級人物「蚯蚓」邱俊穎助刀,新找到丹社群舊部落「與實骨丹社」及「與勿東社」。

另外,調查也口述訪談同為布農族丹社的萬榮鄉東光部落耆老,得知關門古道南邊另有一條東遷道路,是從丹大往東通過中央山脈大石公山北鞍,至阿巴拉山連稜,經沙武巒山、虎頭山至東光部落。

19世紀起,在牡丹社事件後,清朝啟動開山撫番政策後,先後修築西部到東部多條橫貫道路,在布農族範圍包括2條重要道路,一條清八通關古道、另一條集集水尾道路,又稱關門古道。其中關門古道比清八通關古道年代晚,但比清八好走,路程也近,這也是丹社群因為集團移住,東遷的主要道路,也深具文化價值及意義。

馬遠部落青年馬詠恩。(記者花孟璟攝)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鄭安睎。(記者花孟璟攝)

鄭安睎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學生18人,到萬榮鄉馬遠部落進行農業與人文資源調查。(記者花孟璟攝)

布農族與實骨丹社的遺址,部落平台面積寬闊。(鄭安睎提供)

布農族丹社群遺址「與勿東社」。(鄭安睎提供)

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丹社群族人,今年計畫舉辦2次工作假期,號召志工一起重修關門古道。(鄭安睎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