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象鼻鋼管工法」 曾文防淤隧道明年完工

興建中的曾文水庫防淤隧道,預計明年中完工。(記者吳俊鋒攝)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經濟部水利署斥資逾40億元,在曾文水庫旁打造防淤隧道,預定明年中完成,在颱風季節派上用場,總開鑿長度超過1.2公里,每年可有104萬立方米排砂量的效益;進水口採行象鼻鋼管工法,是世界創舉,而出水口的「山體消能」設計也很罕見,讓這項國內重要的水利建設,備受關注。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連上堯強調,由於莫拉克風災一口氣帶來了約9000萬立方米的淤積量,讓曾文水庫嚴重「折壽」,為了延長使用期限,甚至希望能永續營運,行政院推動防淤隧道計畫,要達到「蓄清排渾」的目標,103年3月份開工。
曾文防淤隧道是從左壩肩上游處引水進入,沿著緊鄰的山體,直接導入下方曾文溪,若以抽泥船的清理成本來換算排砂量效益,每年可省下6.93億元。
與國內外各水庫不同的是,曾文的水位高低差達60公尺,在進水口的建造、貫通上,一般常見的圍堰或岩塞爆破等工法都難以使用,且風險很高,因此南水局邀集專家學者會商,共同研究出世界首創的象鼻鋼管設計。
至於消能池的設計上,也以中間柱區分了南、北兩側出水口,在山體內開鑿大洞,透過3個跌水工,減緩從隧道內傾洩而下的流速,減緩河川護岸的衝擊,確保一旁曾庫公路的結構安全,這將是國內第1件完工的水庫防淤隧道。
連上堯指出,曾文水庫營運43年來,9場大型的颱風豪雨,導致淤積嚴重,有效蓄水量銳減,陸挖、抽泥,都緩不濟急,凸顯了這項隧道工程的重要性。
連上堯說,依照地勢與功能的差異,該隧道沿途共9種斷面設計,建造上很不容易,目前進度已超過8成3,這是國內水庫的指標性工程,各界關注,專業團隊用心規劃,歷經千辛萬苦,希望大家多給予鼓勵、肯定。

曾文水庫防淤隧道總長逾1.2公里,進水口工法為世界首創。(記者吳俊鋒攝)

出水口的消能池設計形式,也很罕見。(記者吳俊鋒攝)
透過等比例模型,讓外界對山體內的防淤隧道,有更深入的的認識。(記者吳俊鋒攝)
-
賞曾文水庫美景 風災漂流木掃興
-
減緩淤積 曾文水庫啟動河道排砂
-
宜誠川云 享桃園市府商圈 步行向陽公園
-
曾文水庫風華再現 艱鉅隧道工程吸引菁英參訪
-
新生公園玫瑰花展將起跑 周邊商圈進駐假日市集
-
12城隍助陣!府城隍巡城祭 首創立體鳥瞰路關圖
-
雲縣未分類好垃圾被禁入焚化廠日期縮短 但加強抽查違規鄉鎮垃圾車
-
高雄月美國小山野教育 循19世紀探險家腳步訪白雲仙谷
-
成大校園松鼠捕食野鳥影像曝光 鳥友訝異:有點轉不過來
-
古生物滅絕逾99%至今存活不到1% 化石達人:生命極珍貴
-
3年就喊停!彰南運動中心4月底提前解約 綠藍議員齊轟縣府
-
全國夯露營!台南市申請露營場經營業者遽增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