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騙局!研究揭葉鼻蝠「平行演化」奧秘
體型較小的索羅門群島葉鼻蝠Hipposideros diadama (取自維基百科)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常依據生物的外貌和體型進行分類,但最新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可能存在誤區。索羅門群島的兩種葉鼻蝠(leaf-nosed bats)雖然生活在不同島嶼上且外貌相似,基因分析卻揭示了驚人的多樣性,挑戰了傳統的分類方法,也突顯了保育工作的獨特需求。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5月11日報導,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和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研究團隊,近日在《演化》(Evolution)期刊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他們收集了索羅門群島葉鼻蝠的樣本,並進行了基因分析。
過去的研究僅依據外貌特徵,認為不同島嶼上體型相似的蝙蝠屬於同一物種。例如,在不同島嶼上,中等體型的葉鼻蝠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因此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然而,基因測序結果卻顯示,這些外表相似的大型葉鼻蝠,實際上並非近親。這意味著牠們是在不同的島嶼上獨立演化出相同體型和外貌,而不是因為擁有共同祖先。
研究團隊進一步測量了不同島嶼蝙蝠的精確尺寸,證實了早期科學家的觀察結果,也就是不同島嶼的大型葉鼻蝠的測量結果確實非常接近。但基因分析卻表明,牠們是不同的物種。
研究人員聲稱,這是平行演化的一個罕見例子,認為大型蝙蝠是從小型蝙蝠多次獨立演化而來的,以利用不同的獵物資源。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指的是原先具有相似性狀的物種,在相似的演化壓力下與時空條件下,發展出相似特徵的演化現象。
「當我們利用蝙蝠的 DNA 建立親緣關係樹時,發現我們原本以為是索羅門群島單一物種的大型蝙蝠,實際上是小型蝙蝠在不同島嶼上多次獨立演化成大型蝙蝠的結果,」研究共同作者拉弗里(Tyrone Lavery)說。「我們認為,這些大型蝙蝠可能是為了利用小型蝙蝠沒有食用的獵物而演化。」
這項研究結果對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過去根據體型進行的分類可能導致誤判,而基因分析顯示,每個島嶼上的大型蝙蝠族群在基因上都是獨特的,需要進行個別的保育措施。
此外,這項研究也挑戰了演化生物學的傳統觀念。它表明,即使是外貌相似的生物,也可能擁有截然不同的基因背景,這也突顯了基因分析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體型較小的索羅門群島葉鼻蝠(右,學名:Hipposideros diadema)和較大的葉鼻蝠(左,學名:Hipposideros dinops),外觀相近,卻是不同的物種。(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