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玲︰服貿威脅生計 全民應自救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大經濟系及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昨舉辦「如何簽訂服貿協議,共創兩岸雙贏」第四場座談會,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提出「服貿自救寶典」,強調服貿協議非關藍綠,是庶民生計和生活品質將受威脅的問題;且服貿協議是「緊箍咒」,生效後三年內不能改,未來又只能開放更多,這麼嚴重的事,大家需挺身捍衛自己的權益。
一條龍賣中國貨 我內需產業、服務業將垮
鄭秀玲強調,服貿協議表面上只開放六十四項,實際上開放上千種行業,不僅直接衝擊我國服務業,更間接影響內銷製造業的生存及外銷製造業的競爭力,因為開放配銷、運輸後,中國業者可先來台布局通路,待貨品貿易協議簽署後,從貨源、批發到零售整合成「一條龍」,只賣中國商品,將一舉打垮我國內需製造業及服務業。
她指出,政府一直說不會有中國勞工進來,這是「天大的謊言」,服貿協議開放「自然人呈現」,中國跨國企業人員可來台,初次停留三年,可無限次展延;且中國企業只要投資二十萬美元,就可申請二人來台,明明中國勞工可以進來,中國已有「移民台灣」的廣告,政府卻一直硬拗。
鄭秀玲說,服貿協議將衝擊國人薪資所得及就業市場,若中國人大舉來台長期居留工作,台灣勞工將面臨薪資沒辦法漲、工作被搶走的問題。此外,服貿協議恐將掏空我醫療體系,影響國人就醫權利;重傷印刷出版業,危害言論自由;無法保障個人網路、電信和金融隱私;中國網路監控,危害我網路中立;帶來黑心產品,生活品質下降。
另外,服貿協議開放項目既多且廣,從美容美髮、洗衣染色等弱勢產業,醫院、社福機構等健康醫療服務,一路到印刷、電信、金融隱私、電腦網路、基礎建設、運輸服務等攸關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的項目。而且,雙方開放的服務提供模式也有明顯差異,我方大多未限制跨境提供服務,中國卻多不允許,台灣業者將因無法在台跨境向中國提供服務,選擇在中國設立據點,形成磁吸效應、掏空台灣經濟。
應逐步對等開放 排除國安、弱勢產業衝擊
鄭秀玲強調,並非完全反對服貿協議,而是要求重新談判,因為開放是不可逆的,又一次開放太多,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彈;建議政府應立即中止此協議,就可能影響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弱勢產業和全民福祉等項目予以排除,待爭端解決協議簽署後,再循美韓FTA談判經驗,重新與中國談判,爭取逐步且對等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