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綠鬣蜥去年移除逾6000隻 今年將多管齊下盼早日清零

南市去年移除綠鬣蜥6056隻,為2015至2021年捕捉數量的3倍。(南市農業局提供)
〔記者王涵平/台南報導〕南市去年移除綠鬣蜥6056隻,為2015至2021年捕捉數量的3倍,農業局表示,今年將以生物科技等多管齊下,盼早日清零,減少對生態的衝擊。
南市農業局今召開「應用黑科技與生物防治,防治綠鬣蜥危害」記者會,農業局長李建裕表示,外來種綠鬣蜥(美洲鬣蜥)樣似「小恐龍」,已被農委會2020年公告為危害物種,每年10月至隔年4月為繁殖季節,母蜥1年可產30~70顆蛋,在國內幾乎無天敵,民眾通報農作物遭受其危害,反映農作物剛種植不久就被啃光,造成農業不少損失。此外,綠鬣蜥常棲息於河川流域,侵害土堤、橋墩及影響行車安全。
農業局指出,2015年首次於南市南區三爺宮溪中下游流域發現有綠鬣蜥族群分布,之後更擴散到安南區、永康區、新化區等區域,2021年之後新增到鹽水區近八掌溪鹽水段、學甲區岸內大排流域。
綠鬣蜥塊狀族群主要分布於三爺宮溪、二仁溪、南山公墓、台南東幹線ㄧ群,以及許縣溪、鹽水溪、新市衛生排水站、台灣歷史博物館一群,另有岸內大排到學甲段、鹽水區近八掌溪鹽水段一群,有由南向北擴散趨勢。
農業局指出,綠鬣蜥容易逃竄,常棲息於地勢險峻及高處樹欉,變得難以捕捉,計畫成立獵龍志工團隊,使用鎮爆槍或空氣槍等工具,希望能有效進行綠鬣蜥移除,避免逃竄、擴散。
農業局強調,使用鎮暴槍、空氣槍須經主管機關許可同意才可使用,執行勤務時也會穿著農業局制服,請民眾安心,也請民眾不要駐足圍觀,以免影響安全及增加綠鬣蜥捕捉難度。
今年將與嘉義大學合作,應用生物發報器追蹤綠鬣蜥生物軌跡,了解繁殖特性,希望藉此移除成蜥,減少幼蜥大量繁殖,另將應用老鷹棲架,進行野生動物危害防治。
民眾如發現綠鬣蜥,可撥打專線0800-241314,或至農業局「愛森保-臺南市綠鬣蜥通報平臺」臉書社團(https://m.facebook.com/groups/935740637107741)進行通報。

南市去年移除綠鬣蜥數量,為2015至2021年捕捉數量的3倍,今年將以老鷹棲架等多管齊下,加強移除。(記者王涵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