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故事多 千人靈洞、軍機炸不垮
千人洞亦稱千人巖、仙人洞,屬於開放型長條洞穴,洞長250米,寬60米,最高處約五層樓高,洞底寬敞平坦成弧狀、形狀像船身。(記者黃昭國攝)
〔記者黃昭國/綜合報導〕「豐山十景」的千人洞,多數人只知該洞能容千人而得名,其實它的傳奇故事頗多,亟待發掘而已。就已目前流傳的傳奇就有以下故事。
千人洞亦稱千人巖、仙人洞,屬於開放型長條洞穴,洞長250米,寬60米,最高處約五層樓高,洞底寬敞平坦成弧狀、形狀像船身。(記者黃昭國攝)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風景區,亦稱千人巖、仙人洞,屬於開放型長條洞穴,洞長250米,寬60米,最高處約五層樓高,洞底寬敞平坦成弧狀、形狀像船身。雨季期間,水量豐沛,站在千人洞下方,可見瀑布飛奔而下,非常壯觀。水流至下方匯聚成池,池水澄澈,水質甘美,加上千人洞的天然屏障,如果登山客來此一遊,連帳篷都不用帶,還有潔淨的活水源,真是得天獨厚的宿營地。
千人洞「妻戀之瀧」終年不竭
千人洞又像一個半覆蔽的巖穴,洞旁左側有一道水流從上方的岩壁傾銷而下,是上方溪溝所流下來的,終年水流不竭,雨後儼然是天然瀑布。瀑布有一個優美淒涼的故事,讓該洞增添不少的神秘色彩,據說,日治時期,踏勘者夜宿洞內,聽聞蟲鳴唧唧,有如天籟,因此取名「仙人洞」。而這道瀑布當時也曾被日人命名為「妻戀之瀧」,可能是踏勘者走到這裡,因懷念妻子而命名。大正年間,日本郵政還為「妻戀之瀧」製作郵票及原圖卡,可見日本對千人洞的重視。
千人洞亦稱千人巖、仙人洞,屬於開放型長條洞穴,洞長250米,寬60米,最高處約五層樓高,洞底寬敞平坦成弧狀、形狀像船身。(記者黃昭國攝)
千人洞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十八桶寮」,原因起緣於日據時期,一些台灣志士因抗日失敗,遠走高山,來到千人洞上方結寮而居,並以當地盛產的紅檜「箍桶」、製作檜木桶維生,由於剛好有十八戶人家,因此稱為「十八桶寮」。村落就築在「妻戀之瀧」上方小溪畔。
「十八桶寮」曾被滅村 千人洞故事淒涼
「十八桶寮」的居民與鄒族人原本相安無事, 居民因擔心原住民摸黑突襲,在出門砍伐紅檜前,會從千人洞上方放下一道放下繩梯,等到所有人離開了,再由留守人員將繩梯收起來;傍晚收工後,再由留守人員放下繩梯,由最後上來的人將繩梯收起來,某日傍晚,最後上來的人因為喝醉酒,忘了將繩梯收起來,當夜,原住民爬上繩梯,進入「十八桶寮」,屠戮了90餘人。其中一名壯丁,當天因下山採辦買,在外過夜。隔天上山時,發現慘劇,立即飛奔下山報訊,這一段山中慘案才被揭露。另說,據聞在清朝末年,是十八戶人誤食山胞所獵的野鹿,罹難者多達近百人,僅一人倖存,下山報訊,才有人知道。
千人洞旁左側有一道水流從上方的岩壁傾銷而下,是上方溪溝所流下來的,終年水流不竭,雨後儼然是天然瀑布。曾被日人命名為「妻戀之瀧」日本郵政還為「妻戀之瀧」製作郵票及原圖卡。圖左上方。(記者黃昭國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節節敗退,千人洞因有地形上的優勢,從高空俯瞰,隱蔽於森林中,是一個良好的避難所,因此有近千名日軍以及將領,曾藏身於千人洞,以躲避盟軍空襲。盟軍雖然得知日軍去處,但奉命轟炸的美國軍機根本無法看到目標,因此誤炸了附近的宣帽石山。如今,宣帽石山的裸露岩層,據說就是當年美軍轟炸的遺跡。
千人洞旁左側有一道水流從上方的岩壁傾銷而下,是上方溪溝所流下來的,終年水流不竭,雨後儼然是天然瀑布。曾被日人命名為「妻戀之瀧」日本郵政還為「妻戀之瀧」製作郵票及原圖卡。圖右下方。(記者黃昭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