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到王 中港富豪為何脫中?
萬達集團事業版圖橫跨不動產、文化、金融、網路科技等四大領域。圖為萬達廣場。(路透)
記者鄭琪芳/特稿
從李嘉誠到王健林,香港首富與中國首富雖然發跡背景大不同,卻不約而同展開拋售中國資產、加碼海外投資計畫,儘管兩人都否認自中國撤資,仍被外界質疑「脫中」,而此舉不論是考量經濟風險還是政治風險,都被視為是對中國政經前景投下不信任票。
對中國政經前景 投不信任票
近幾年李嘉誠「脫中入歐」動作愈發明顯,自二○一三年七月至二○一六年十一月,李嘉誠出售中港資產估計逾一六五○億港元,同時不斷加碼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地投資。不過,李嘉誠在海外的投資並非以房地產為主,而是聚焦電力、燃氣、供水、港口、鐵路等公用事業。
李嘉誠的種種「脫中」動作,外界有不少解讀,其一,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房地產風險太高,因此轉向海外投資獲利穩健的公用事業;其二,自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李嘉誠在中南海的地位大不如前,且對中國政治體制感到憂慮。
無獨有偶,王健林近來出售中國資產的行動,也引發「脫中」的聯想,儘管王健林澄清此舉是為「降低負債」,但中媒估算,近五年來萬達集團投資海外超過二五○○億人民幣,難怪中國網友質疑:「國內都賣了,去國外增加投資,不是資金外逃嗎?」
王健林去年九月曾表示「中國房地產泡沫史上最大」,今年一月又示警「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泡沫前所未有」,對中國房市之憂心顯而易見。這次萬達一舉拋售中國八成資產,既可降低貸款以減輕官方疑慮,又可避開房市泡沫破滅的風險,還可增加海外投資籌碼,等於同時降低政治風險與經濟風險,但卻招來「脫中」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