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守護市民?業者門神?

2015/02/11 08:00

記者李信宏、林近/特稿

食安不斷出包,新屋保齡球館惡火也燒出公安問題,政府提供即時、透明的資訊,才能降低外界的疑慮,也讓消費者有所依循,但衛生局對稽查結果卻遮遮掩掩,在乎業者的權益、商譽,卻漠視民眾知的權利,讓人質疑「政府究竟想保護誰?」

鄭文燦上任後查弊不手軟,在多項議題都強調「透明化」、「攤在陽光下檢驗」,廣獲好評,但市府部分單位卻將稽查結果保密,這個不能講、那個不能說,讓民眾覺得可疑、有鬼,彷彿在「幫業者掩飾犯行」,這豈非和市長的宣示公然唱反調?

吃得安心、逛得放心,這是民眾對食安、公安最基本要求,將違規業者透明化、攤在陽光下,提供民眾消費選擇的參考,才能落實保障民眾的消費權益;衛生局以「依法,業者有改善期限」的理由,做為拒絕公布的說詞,這或許合法,但不合情理,因為在業者尚未改善的這段期間,萬一有不知情的民眾仍前往消費而吃壞肚子,政府「知情不報」,不用負責嗎?

法律只是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面對食安、公安,市府應該更積極作為,用更強勢手段捍衛正義,讓業者無法心存僥倖,民眾的權益絕對優於業者的商譽,民主社會還搞資訊封鎖,這像話嗎?官員們也是消費者,用庶民的同理心,開誠布公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