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變身 營造「表參道」空間
艋舺公園改造方案出爐,打開空間,屋頂改以透光材質,營造類似日本「表參道」的空間。圖為模擬圖。(公園處提供)
延伸龍山寺正門 整合水池廣場 拆除部分迴廊 屋頂改透光材質
〔記者何玉華/台北報導〕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公園改造平面方案出爐,延伸龍山寺正門、整合水池廣場、拆除南側部分迴廊成一中軸線,營造類似日本「表參道」的空間,將顯眼黃色迴廊屋頂圍繞的封閉空間打開,屋頂改以透光材質,並將商場的出入口重新整理;日前提送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簡稱都審會)審查,多數委員持肯定態度,也提醒重視街友的權益,方案將參考委員們的意見進行評估修改後,再提送討論。
設計融入共生 尊重街友
斥資廿二億打造出來的一萬三千平方公尺艋舺公園,面臨髒亂、街友聚集的發展問題,市府公園處因應地方需求推動改造案,建築師邱文傑希望以減量、低調的方式活化空間;他表示,這是一個都市設計跟社會設計的案子,建築師不是萬能的,街友是社會性的問題,建築師也無法徹底解決,只能在設計中融入共生、相互尊重,並未減少太多街友的生存空間,而是把環境弄乾淨、改善,利用水、綠、遊具等元素,讓不同的族群更融合。
整排綠廊 保留攤商空間
邱文傑表示,從空拍圖看艋舺公園,顯眼的黃色迴廊屋頂圍繞,看似很大的空間,卻是封閉、尊貴的態勢,改造案希望將空間打開,拉正從龍山寺正門延伸,填平北側水池重新配置噴水的位置,到南側的捷運站出入口成一軸線,中間是整排的綠廊,保留有市集攤商的空間,營造出類似「表參道」的氛圍。
都審委員們認為,有啟動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循著都市紋理,讓舊的地方朝向新的發展,也把一個冷漠像死水的空間活化成有生命力的活動空間,樂觀其成此案;也提醒街道家具的選擇要避免成為街友睡覺的空間,而軸線植樹綠化的樹種選擇、數量分配要多做考量,做好樹木保護與綠化遮蔭需求。
邱文傑認為,未來在這個空間活動的人群、種類,會重新洗牌、變化,無法預知未來將如何變化,因此設計上盡可能保留每一方角力的空間,也提供台北市一個新的龍山寺廣場。
空拍圖看艋舺公園現況,黃色迴廊屋頂圍繞,看似很大空間,卻是封閉的態勢。(公園處提供)
艋舺公園改建案,調整部分迴廊,黃色屋頂改為通透性的材質。(記者何玉華攝)
艋舺公園改建案,將填平龍山寺正門前下凹的噴水池,重新配置噴水位置。(記者何玉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