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團體:NGS檢測基本套餐 應以國際治療指引為準

癌症治療通常會先進行基因檢測,再擬訂治療計畫;圖為治療室示意照。(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健保署研擬定額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套餐,患者視個人需求可再自費擴充檢測位點。病友團體樂見其成,但認為目前國內健保給付新藥落後國際,NGS檢測基本套餐不能僅限健保已支付藥物對應的位點,要以國際治療指引為準。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去年七月的問卷調查顯示,若在醫師建議做NGS情況下,約七成病友有部分負擔意願。
健保給付新藥落後國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倡議健保給付NGS多時,她提到,健保已給付少數幾項綁定如EGFR、ROS1、ALK、BRAF等單基因檢測的癌症標靶藥,單項價格可能上萬元,若考量花費時間及多次檢測累計費用,甚至檢體不足,造成必須再次切片而衍生的醫療費用及風險等,改以NGS檢測,可幫助病人更及時、更精準用藥,也更具成本效益。
蔡麗娟指出,全基因檢測涉及三百多個位點,未必有必要性,但在健保給付新藥速度落後國際情況下,支付NGS基本套餐要以國際治療指引為準,即使對應藥物尚未納入健保、需要民眾自費,也要列為健保給付檢測的必要位點。
國內肺癌治療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也認為,NGS基本套餐不可只鎖定健保已給付藥物的對應位點,否則跨國臨床試驗會認為台灣落後太多,恐影響與國際合作機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若健保可先給付基本額,病友再於經濟能力範圍內自費擴充,有助改善目前窘境,他樂觀其成,只是不同癌症特性差異不小,健保給付方案要「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需審慎討論。
王正旭也提到,相較於藥物會因每人病況不同,較難掌握使用時間,不容易訂定病人自付上限,醫療器材或技術相對好拿捏,NGS也是一次性檢測機會較大,因此病人負擔差額是否要設上限也需評估,建議盡可能在患者可接受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