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慢飛天使歡喜回娘家

育成基金會舉辦大手牽小手歡喜回娘家活動,北投國小可愛班的慢飛天使在老師帶領下騎獨輪車上場表演。(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由心智障礙兒家長組成的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今年成立邁入第20年,上午於台北市士林運動中心舉行早療親子趣味闖關,並邀請歷年來曾在育成接受早療服務的家庭「回娘家」一同參與活動,上百個遲緩兒家庭,近四百多人透過親子手足的互動及各項趣味體能活動,享受運動的健康與樂趣。
根據統計,全台平均每15個孩子就有一個是發展遲緩兒(慢飛天使),如果家長可掌握0歲到6歲的「黃金早療期」,促進其發展,提升潛在能力,將可有效減輕甚至消除遲緩的現象,並減緩家中經濟與教養負擔。
今天活動由北投國小可愛班同學帶來精采的獨輪車表演,乍看之下他們幾乎與正常小朋友無異,但帶隊老師不諱言地說,其實他們都是特教班學生,其中參與表演的三年級小妤,今年10歲,智能障礙中度,一年級就開始學獨輪車,現場表演時,幾次掉下來卻未哭泣,反倒鼓起勇氣在老師扶持下繼續上路,博得滿場喝采。
小妤媽媽說,剛開始學獨輪車時小妤一摔車就哭,三年練習下來,現在的小妤已經是個成熟的大姊姊,會照顧學弟妹,在家也會幫媽媽掃地、洗杯子,而小妤參加這次的獨輪車表演,也是首次用大車練習,剛開始還不斷跌倒,經過老師及同學的鼓勵,今天終於上場,而且也證明自己已經逐漸可自立。
同是遲緩兒家長的潘先生表示,當初家裡小朋友才一歲四個月,因為口語能力遲緩才鑑定出是遲緩兒,剛開始慌亂無助,甚至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小孩,直到轉介進入育成基金會,並接受早療服務後,不但小朋友情況逐漸好轉,自己也經由基金會專家老師的輔導,也不再那麼憂心。
潘先生表示,現在小孩已經上國小特教班,但是發現學校雖也有特教推行委員會,但卻未充分落實其功能,有些受指派擔任委員的家長,連開會都無法掌握,建議相關機關應該改由特教班家長推選,以保障特教學生權益。
潘先生最後呼籲同事家裡有慢飛天使的家長「不要急、但也不要放棄!」
育成基金會表示,希望藉由本次活動的舉辦,能讓社會大眾看見遲緩兒的努力與進步,日後能更加接納及協助這群慢飛天使,育成同時呼籲民眾多加留意家中或周遭的幼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務必掌握遲緩兒的黃金療育期。

育成基金會舉辦大手牽小手歡喜回娘家活動,其中慢飛天使小妤首度騎大獨輪車上場表演,幾次掉下車後,立即勇敢地再度披掛上車,完成表演。(記者陳炳宏攝)

育成基金會舉辦大手牽小手歡喜回娘家活動,在老師帶動下,全場跳起左左右右招牌舞蹈。(記者陳炳宏攝)

育成基金會舉辦大手牽小手歡喜回娘家活動。(記者陳炳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