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再爛下去 台灣恐淪「退撫亡國」

年金制度本意要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但是白花花的銀子絕非天上掉下來,再美的夢也要有築夢的本錢。(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黃邦平/特稿
老了,要靠誰?年金制度本意要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但是白花花的銀子絕非天上掉下來,再美的夢也要有築夢的本錢。
台灣年金制度林林總總,有的想體恤軍公教,有的要照顧勞工,沒工作的也能納入國民年金。但屈指一算,每個基金都預告可見的未來將收支失衡、甚至破產,「年輕繳費、年老無憂」的美夢,根本是騙人的童話。
過去十年,從扁政府到馬政府改革幾乎還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抓包是「肥大官、瘦小吏」,高階官員置身事外,收入低的基層公務員反而「被改革」最多,這種方案傷了對改革的最後期待和互信。
很多西方國家也都面臨同樣的年金問題,過去承諾的美好未來難以實現,甚至現在就無法負擔,例如爆發債務風暴的希臘就有沉重的年金問題。費率偏低、所得替代率超高,退休往往提早、繳費還不一定收得到,都正好警惕台灣非改革不可。
有位學者描述,當年希臘債務危機,滿頭灰髮的老人領不到錢、癱坐在提款機前。年金制度破產、國家財政被壓垮,大概就是這個模樣;他的年紀就快退休,還領得到,台下聽講的青年們就未必了。
這個結語凸顯出無法永續的年金制度產生了世代矛盾。對青壯年勞動力來說是「我繳錢、給別人領」,對退休者而言是「別人繳錢、讓我領」,等於青壯世代「現在繳了錢、將來拿不到」,誰還要繳?世代互助的社會安全制度自身難保。
各種年金制度間還有差異紛雜,階級公平也打了死結,缺乏公平、正義的沉痾不能再拖,再不改,不只是要祈禱自己千萬別老,這樣的制度隨時都可能崩潰。
新政府懷抱著新民意登場,民氣可用,很多人認為是改革最好時機,錯過這次民意支持展現魄力,台灣恐怕真有一天要淪落「退撫亡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