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女博士生 揭台灣造山分層變形新觀點
2015/08/19 06:00
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成果刊登頂尖《科學》期刊。(記者湯佳玲攝)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大地質系、台大海研所、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突破四十年的地震學爭論,提出新穎的「分層變形」觀點,刊登頂尖《科學》期刊,為全球造山研究樹立新典範。
科技部自然司司長陳于高表示,台灣的造山運動過去四十年來分為「薄皮」、「厚皮」兩派,薄皮理論主張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相撞時,產生滑脫面,造山運動只在滑脫面以上的地方進行;厚皮理論則沒有滑脫面,強調上下都一致變形造山,且無明顯分界。
今年卅歲的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不用天然地震、而以「周遭噪訊法」,利用台灣遍佈的八十五個地震測站所測得的海浪與海床、沿岸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噪訊,以兩兩測站的噪訊震波時間差,分析地殼的速度構造。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郭本垣表示,最特別之處在於研究團隊將這些資料萃取、解析,並以獨特的逆推技術演算法,回推分析台灣山脈的紋理,因而發現既不完全是傳統的薄皮理論,也非厚皮理論,而是各一半對、一半錯的「分層變形」。
黃梓殷說,研究發現,山脈在深度九至十三公里處有一個「非均向性轉換邊界」,此邊界的上下兩層特性明顯不同,位置大約在中部以南。在這個深度以上的山脈向正北偏右轉卅度,邊界以下的地殼卻向左偏轉六十度,兩者相差竟達九十度,說明台灣造山帶上下兩層並不相同,上層是板塊擠壓而隆起的造山運動,但下層雖然變形,但未與上層一致,也並未參與造山。
台大地質系教授龔源成表示,台灣山脈的紋理翻轉九十度,「這個戲劇性的反轉角度,應是讓《科學》眼睛一亮的原因之一。」
-
苦行27天 反課綱生持續校園深耕
-
厚皮?薄皮?都不是!台灣造山是分層變形
-
立信建設攜手愛河首排-「立天下」市心水岸生活新標竿
-
5國中小聯合採購 吃有機午餐
-
學童逆勢超額 山崎盼竹縣府擬對策
-
蝙蝠俠ETF投資界超級英雄 00757純度最高、績效制霸
-
挹注300萬改善 中市后里區重劃西路年前換新裝
-
南投春節停收垃圾時間出爐 大型垃圾預約清運注意時限
-
冰箱門連開5天! 強烈冷氣團低溫恐暴跌至5度
-
大林慈濟被控盜畫 原作李健儀之子:贗品不銷毀當證據嗎?
-
世展會「紅包傳愛」帛江科技響應關懷弱勢15年
-
宜蘭近海08:17發生規模3.4地震 最大震度4級
-
嘉義縣水上商圈推年節伴手禮 集結在地特色
-
昔被諷「雲霄飛車軌道」 高雄九如一路人行道翻新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