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台大女博士生 揭台灣造山分層變形新觀點

2015/08/19 06:00

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成果刊登頂尖《科學》期刊。(記者湯佳玲攝)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大地質系、台大海研所、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突破四十年的地震學爭論,提出新穎的「分層變形」觀點,刊登頂尖《科學》期刊,為全球造山研究樹立新典範。

科技部自然司司長陳于高表示,台灣的造山運動過去四十年來分為「薄皮」、「厚皮」兩派,薄皮理論主張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相撞時,產生滑脫面,造山運動只在滑脫面以上的地方進行;厚皮理論則沒有滑脫面,強調上下都一致變形造山,且無明顯分界。

今年卅歲的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不用天然地震、而以「周遭噪訊法」,利用台灣遍佈的八十五個地震測站所測得的海浪與海床、沿岸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噪訊,以兩兩測站的噪訊震波時間差,分析地殼的速度構造。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郭本垣表示,最特別之處在於研究團隊將這些資料萃取、解析,並以獨特的逆推技術演算法,回推分析台灣山脈的紋理,因而發現既不完全是傳統的薄皮理論,也非厚皮理論,而是各一半對、一半錯的「分層變形」。

黃梓殷說,研究發現,山脈在深度九至十三公里處有一個「非均向性轉換邊界」,此邊界的上下兩層特性明顯不同,位置大約在中部以南。在這個深度以上的山脈向正北偏右轉卅度,邊界以下的地殼卻向左偏轉六十度,兩者相差竟達九十度,說明台灣造山帶上下兩層並不相同,上層是板塊擠壓而隆起的造山運動,但下層雖然變形,但未與上層一致,也並未參與造山。

台大地質系教授龔源成表示,台灣山脈的紋理翻轉九十度,「這個戲劇性的反轉角度,應是讓《科學》眼睛一亮的原因之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