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烏溪「川廢」調查搜出110萬公升垃圾 7成是一次性塑膠

2021/12/16 18:00

荒野保護協會今天發布台中烏溪流域川廢快篩調查,發現平均每1公里河段就有近400袋廢棄物,其中超過7成是一次性塑膠製品。(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荒野保護協會去年發布全台首份「淡水河川廢快篩調查」,證實河川廢棄物是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荒野今天再度發布台中烏溪流域川廢快篩調查,發現調查區段垃圾總量約110萬公升,相當於7.8萬個雙北市14公升的垃圾袋,而廢棄物組成中,有高達7成是一次性塑膠製品。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河流在山海之間,如果河流乾淨,海就會乾淨,甚至連同飲水也跟著乾淨。這是荒野第2次做川廢調查,志工經歷烏溪調查後,開始對烏溪有了感情,「與土地建立情感,才會覺得台灣值得珍惜」。

劉月梅說,現在國人環境意識崛起,未來河川垃圾會慢慢減少,預計30年後河流可以完全沒有垃圾。不過在此之前,荒野會持續推動溪流教育,而下個調查的河川是新竹頭前溪。

荒野保護協會專員徐筱珺說,這次調查中,共搜集到7.8萬個雙北市14公升的垃圾袋的川廢,換算總體積為110萬公升;其中,塑膠製品超過7成,分別為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約28.6%、塑膠瓶罐容器約23%、一次性塑膠製品(如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約21.3%,這3類廢棄物也廣泛出現於海岸,再次證實川廢是海廢主要來源之一。

另外,廢棄物種類也因應地形、人們的生活型態等而有所差異,下游廢棄物主要組成為「破碎的塑膠瓶、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及少部分的保麗龍」。越往中上游,垃圾量並沒有減少,主要組成為「整袋的家庭垃圾、大型廢棄家具、事業廢棄物等」,外觀上較無沾附泥沙或在環境中風化的痕跡,顯示這類垃圾距離被丟棄時間或丟棄地點均相距不適,推測多為非法棄置。

荒野保護協會也發現,烏溪80%垃圾集中於20%河岸段,熱點集中「大烏龍」3區,分別是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烏溪流域出海口,多集中於較隱密及有建設圍牆的河岸段,推測為惡意棄置;而橋墩附近、河堤斜坡及自行車道的廢棄物,則多為民眾於河岸休閒娛樂時丟棄的零散垃圾,包含菸蒂、口罩、一次性塑膠,釣魚用具等。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副局長張稚輝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加起來340公里,但巡防人力僅15人,多是靠志工協助,先前以攔污索攔劫河川垃圾,共攔截到1000多公斤,未來會跟荒野繼續合作,公私協力一起清除河川廢棄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