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台灣早年「幽靈譯者」多?賴慈芸:因戒嚴下「被消失」

2020/03/10 00:33

師大翻譯所賴慈芸教授著有《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台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等書》等書。(圖擷取自臉書_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出版界曾在1950至1960年間出現大量「幽靈譯者」。對此,師大翻譯所教授賴慈芸指出,其中最大宗的幽靈譯者來自中國,其次為日文譯者,主因是戒嚴時期,當局因政治因素對出版的各種箝制政令,也間接導致真正譯者的名字被竄改,甚至被摘除,已成為「坊間慣例」。

賴慈芸曾著作《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台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等書》等書,7日赴鄭南榕紀念館講解早期在台灣這段隱晦的歷史,曾有很長一段時期,中國與日文的譯者的名字都被抹去。

賴慈芸舉多書為例,包含1971年在台灣出版、譯者署名「錢仁」的「堂奇訶德篇續」,其來源是中國譯者傅東華於1959年在北京出版的版本。賴慈芸指出,其歷史背景,可追溯至國民黨政府於1951年頒布命令,全面查禁「附匪作家」的譯作,而後在1959年「放寬」限制,宣布「附匪及陷匪份子在淪陷以前出版之作品及翻譯,...可將作者姓名略去或重新改裝」。

賴慈芸再指出,不只有被視為「附匪份子」的中國譯者遭拔名之外,日文作為當時台灣知識分子普遍使用的語言之一,然而在此時期,許多中文譯作,皆以日文譯作為其他語言的譯介,然而,中間的日文譯者之名,卻直接被省略、拔除。

對此,賴慈芸解釋,國民黨接管台灣後,將日語視為「奴化語言」,1945年頒布「台灣接管計畫通則第四條」,其中宣布「應加強民族意識 廓清奴化思想」,並接連在1946至1948年間頒布命令,如「查禁日文遺毒書籍」、「焚毀日文書籍1451種共47500餘冊」、「報章雜誌取消日文版」、「禁賣全日文書籍、包含台灣作者以日文書寫的著作也不被允許」、「說日本話應受立正或勞動服役之處分」。

賴慈芸表示,追溯「幽靈譯者」背後的真正譯者是誰,並非要指責出版社當年任意竄改、甚至抹去原譯者的名字,而是盼能夠在理解台灣當時歷史背景的脈絡後,為那些被拔名的譯者們正名。

師大翻譯所賴慈芸教授(前中),日前赴鄭南榕紀念館,講述台灣出版界曾在1950至1960年間出現大量「幽靈譯者」的原因。(圖擷取自臉書_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