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放1年縮為2個月 新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大省倉儲成本
2018/08/21 21:43
新品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只要短期貯放1、2個月即可加工製成碗粿、米粉絲、米苔目、粄條及蘿蔔糕等傳統米食。(記者吳欣恬攝)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歷經9年的育種改良,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新品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只要短期貯放1、2個月即可加工,比起比起目前現在的「台中秈17號」需貯放一年以上,大幅節省倉儲費用,可保留當季的新鮮風味。
台南區農改場表示,在來米又稱秈米,根據蒸熟後軟硬不同又分為軟秈和硬秈,軟秈可直接烹煮成飯食用,硬秈則適合加工製作碗粿、米粉絲、米苔目、粄條及蘿蔔糕等傳統米食。目前加工米食業者大多以在來米品種「台中秈17號」進行加工,需貯放一年以上、經過陳化,但陳化的過程不僅增加倉儲成本,也喪失新鮮風味。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副研究員陳榮坤指出,2009年開始以「台中秈17號」和「台農秈14號」進行雜交育種,經過多年選育,今年6月完成命名作業,「台南秈18號」正式問世。
陳榮坤表示,軟秈要經過貯放陳化降低黏性,米食加工品才能成型,「台中秈17號」需貯放1至3年,「台南秈18號」只要貯放2至4個月即可進行加工,除了減少倉貯成本,更提高加工米製品的品質、產品口感Q軟,保留米的新鮮風味,提升國產米加工製品品質,且「台南秈18號」的肥料使用僅需「台中秈17號」的4分之1,更具有豐產特性,適合友善栽培。
陳榮坤說,目前「台中秈17號」在國內種植面積約4000多公頃,「台南秈18號」今年6月完成命名後,第2期作開始推廣農民種植,目前約有3至5公頃,「台南秈18號」的特性,滿看好發展潛力,預期應能獲得農民、加工業者及消費者的歡迎與接受。
-
下鄉講習登革熱防疫 迄今他已巡迴了93場…
-
產量高抗病強 在來米新品種發表
-
企業迎戰全球ESG浪潮 信義房屋「大師說倫理線上講堂」開講
-
新品種「在來米」 做出的粿有如白玉
-
新光三越金蛇卡利High回饋衝7%!會員獨享點數放大抽新車
-
電暖爐起火 消防員自行滅火卻仍報案原因曝
-
生理食鹽水供應又告急?衛福部:進口庫存數十萬袋 過年後都沒問題
-
公路局桃園地區2標施工中 新工北分局提醒年節返鄉減速通行
-
八八風災屏東最嚴重洪患林邊溪 上游監測計畫助治水
-
黑面琵鷺救傷屏東首例 奄奄一息落難大鵬灣送醫不治
-
該來的躲不掉!高雄餐廳更名「永筵小館」 又入選米其林指南
-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工總捐逾百萬給桃園社福機構
-
墾丁吹國旅寒流 屏縣府持續振興老司機有話說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