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貯放1年縮為2個月 新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大省倉儲成本

2018/08/21 21:43

新品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只要短期貯放1、2個月即可加工製成碗粿、米粉絲、米苔目、粄條及蘿蔔糕等傳統米食。(記者吳欣恬攝)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歷經9年的育種改良,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新品種在來米「台南秈18號」,只要短期貯放1、2個月即可加工,比起比起目前現在的「台中秈17號」需貯放一年以上,大幅節省倉儲費用,可保留當季的新鮮風味。

台南區農改場表示,在來米又稱秈米,根據蒸熟後軟硬不同又分為軟秈和硬秈,軟秈可直接烹煮成飯食用,硬秈則適合加工製作碗粿、米粉絲、米苔目、粄條及蘿蔔糕等傳統米食。目前加工米食業者大多以在來米品種「台中秈17號」進行加工,需貯放一年以上、經過陳化,但陳化的過程不僅增加倉儲成本,也喪失新鮮風味。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副研究員陳榮坤指出,2009年開始以「台中秈17號」和「台農秈14號」進行雜交育種,經過多年選育,今年6月完成命名作業,「台南秈18號」正式問世。

陳榮坤表示,軟秈要經過貯放陳化降低黏性,米食加工品才能成型,「台中秈17號」需貯放1至3年,「台南秈18號」只要貯放2至4個月即可進行加工,除了減少倉貯成本,更提高加工米製品的品質、產品口感Q軟,保留米的新鮮風味,提升國產米加工製品品質,且「台南秈18號」的肥料使用僅需「台中秈17號」的4分之1,更具有豐產特性,適合友善栽培。

陳榮坤說,目前「台中秈17號」在國內種植面積約4000多公頃,「台南秈18號」今年6月完成命名後,第2期作開始推廣農民種植,目前約有3至5公頃,「台南秈18號」的特性,滿看好發展潛力,預期應能獲得農民、加工業者及消費者的歡迎與接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