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早稻田」始於4千年前
台灣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吳意琳,及台灣科博館研究人員李作琳(右起)今天在史前館討論史前石刀,這些很可能是史前人類割稻的工具。(記者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台灣西部的稻米文化透過碳化稻米的出土,推論最早在4800年前就存在;東部遲無碳稻証據,但研究人員最近透過稻米矽酸體的採集,推論早在4000年前就有稻作,且是秈稻,不同於西部梗稻,東部可能有自成一格的稻米文化,而非西部傳來。
這是史前館研究人員李坤修、吳意琳,與科博館研究人員李作婷的合作研究;前兩者長期在東部考古,後者則是矽酸體考古專家,今天下午在史前館發表「東部第一稻」專題演講。
長久以來,稻米在臺灣的起源一直是考古學家關注的課題,李坤修說,西部是沈積地形,具保存環境,所以可從史前遺址的土壤篩出碳化稻米;東部是沖刷地形,歷年考古都未曾發現碳化稻米,只能從其它証據推論。
吳意琳長期在東海岸的潮來橋及富山遺址從事考古研究,出土了不少石刀,研判是收割稻作的工具,但需要更多証據,李作婷的矽酸體研究,正好補足了這一塊。
李作婷說,矽酸體是一種結晶體,像玻璃一樣歷久不腐不爛,不同植物的矽酸體有不同形態;她從上述兩遺址的土壤,透過高倍顯微鏡找到豐富的矽酸體,經分析是屬於秈稻,由於這兩處是距今4000年前遺址,所以可以印証在4000年前,東部就有稻作。
李作婷說,如果能進一步在兩遺址出土的石刀上採集到矽酸體,証據就更強烈,不過,石刀出土後多經洗滌,採獲機率很低。
台灣西南部地區最早出現稻米的時間是距今4800年,過去考古推論是東部稻米是從西部傳來,但從兩地矽酸體不一樣看來,東稻文化可能自成一格,有著不同的來源。
相關影音
台東潮來橋遺址的史前稻穀矽酸體在顯微鏡下的樣態。(記者黃明堂翻攝)
-
中市首見新石器時代人骨 5千多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
文化遺產豐碩 民代促設考古博物館
-
立信建設攜手愛河首排-「立天下」市心水岸生活新標竿
-
台灣原住民可能來自東南沿海 中研院考古獲獎
-
隆田遺址考古體驗 小學生尋寶趣
-
蝙蝠俠ETF投資界超級英雄 00757純度最高、績效制霸
-
中國西安渭橋遺址 發現2艘古船
-
不再冷門 成大考古研究所受學子青睞
-
麻糍埔遺址 獲選興建博物館
-
芭樂人類學》考古遺址與工程:台灣遺址悲歌
-
基隆統一新城公車亭 打造成OPEN將「海邊咖啡廳」
-
挹注300萬改善 中市后里區重劃西路年前換新裝
-
「造飛機」一輩子 賴光哲教授75歲圓夢開飛機
-
中市元旦起電動車停車新制上路 充電槍佈建延遲引關注
-
搞錯百年!雪霸沒有「台灣山椒魚」 原來是楚南氏山椒魚
-
台科大教師開發「工地達人」遊戲 助學生輕鬆了解建築工程實務
-
弘道攜手企業、獅子會 助台中17獨居長輩買年貨
-
月薪上看4.3萬!台中甄選清潔隊儲訓隊員300人 1/17~21線上報名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