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皮?薄皮?都不是!台灣造山是分層變形
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成果刊登頂尖《科學》期刊。(記者湯佳玲攝)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大地質系、台大海研所、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成果顛覆40年傳統,提出新穎的「分層變形」觀點,刊登頂尖《科學》(Science)期刊,為全球造山研究樹立新典範。
科技部自然司司長陳于高表示,台灣的造山運動過去40年來分為「薄皮」、「厚皮」理論兩派,薄皮理論主張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相撞時,產生滑脫面,而造山運動只在滑脫面以上的地方進行,下層未變形;厚皮理論則沒有滑脫面,強調上下都一致變形造山,而且無明顯分界。
今年30歲的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黃梓殷不用天然地震、而以「周遭噪訊法」,利用台灣遍佈的85個地震測站所測得的海浪與海床、沿岸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噪訊,以兩兩測站的噪訊震波時間差,進而分析地殼的速度構造。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郭本垣表示,最特別之處在於研究團隊將這些資料萃取、解析,並且以獨特的逆推技術演算法,分析出台灣山脈的紋理,因而發現台灣山脈既不完全是傳統的薄皮理論,也非厚皮理論,而是各一半對、一半錯的「分層變形」。
黃梓殷說,研究發現,台灣山脈在深度9~13公里處有一個「非均向性轉換邊界」,此邊界的上下兩層特性明顯不同,位置大約在中部以南。在這個深度以上的山脈向右偏轉30度,邊界以下的地殼卻向左偏轉60度,兩者相差竟達90度,說明台灣的造山運動上下兩層並不相同,上層是板塊擠壓而隆起的造山運動,但下層僅變形卻未造山。
台大地質系教授龔源成表示,台灣山脈的紋理翻轉90度,「這個戲劇性的反轉角度,應是讓『科學』眼睛一亮的原因之一。」
台大海研所教授喬淩雲說,這個研究發現將使得德、法、美、英等至少全球20個造山實驗室必須重新檢視造山模型,因為過去那些的造山模型都沒有考慮到滑脫面下的那一層對整個造山帶的影響,新發現跳脫傳統的厚皮與薄皮理論,樹立造山帶的新典範。
台大地質系、台大海研所、中研院地球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周遭噪訊法」研究台灣的造山帶結構,刊登頂尖《科學》期刊。 (記者湯佳玲攝)
-
海研五號沈船 登上《科學》期刊
-
半導體材料瓶頸重大突破 我跨國團隊登《科學》期刊
-
新春送禮很簡單 一次送到位就選元本山
-
解開空污奧秘 登上國際期刊
-
「海鷗」拍翅 1個台灣、2個世界
-
新光三越金蛇卡利High回饋衝7%!會員獨享點數放大抽新車
-
三重六張街鄰損撤離戶返家拿東西 多處地磚、牆面冒裂縫「心好亂」
-
吳慶堂、王美只夫婦今頒贈清寒學生213萬元紅包 18年來已捐出6319萬
-
小草群爆出「挺柯網紅名單」有八炯?本人親曝受邀挺阿北
-
黑衣男搭捷運 狂吸3大口「電子煙」 網怒:根本罰不怕
-
讓石虎安全穿梭銅鑼科學園區 生態廊道完工
-
新竹市公道五路三段4路口人行環境改善動工 預定明年完工
-
國旅走下坡怪住宿貴?苦苓揭7大點別人云亦云
-
電暖爐起火 消防員自行滅火卻仍報案原因曝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