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性寄生交配術大公開! 雄鮟鱇魚為愛獻身「融為雌魚一部分」

深海鮟鱇魚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但目前所知約有 160 種鮟鱇魚數量非常稀少。(法新社)

深海鮟鱇魚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但目前所知約有 160 種鮟鱇魚數量非常稀少。(法新社)

2024/05/27 17:57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在廣袤的深海「午夜區」(海洋中深度超過1000公尺的區域),找到配偶如同大海撈針。然而,深海鮟鱇魚(deep-sea anglerfish)展現了驚人的適應能力,雄性鮟鱇魚在交配過程中會咬住雌性,然後永久融合,成為一個持久的生殖器官永久附著在雌性身上,這一過程稱為「義務寄生」(obligate parasitism)。

一旦公鮟鱇魚發現相投合的母魚,便會「一口咬定」,將母魚的身體咬住,使兩條魚的皮膚、血管便合而為一;兩者交配後,公鮟鱇魚的身體器官就會消失,變成母魚腹部下方小小的突起物,憑藉母魚的血液取得養分,永遠供應母魚精子。

最新研究指出,深海鮟鱇魚這一策略不僅確保了生殖成功,也協助它們從淺水棲息地適應到深海環境。此研究結合遺傳分析與進化生物學,對免疫抑制技術的醫學進展具有重要啟示。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研究團隊於5月23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揭示了深海鮟鱇魚的性寄生交配策略。研究團隊使用鮟鱇魚的基因組數據,展示了性寄生等複雜特徵如何幫助鮟鱇魚在3500萬至5000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期間,從淺水棲息地過渡到深海「午夜區」。

這一期間全球氣溫極高,海洋生態劇變,鮟鱇魚進化出極端的性二態性(sexual dimorphism)和喪失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以防止雌性排斥寄生的雄性。

耶魯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研究生兼共同作者布朗斯坦(Chase D. Brownstein)表示,多數生物在適應新環境時,需多個獨特創新共同作用。他說:「我們發現,包括性寄生在內的多個特徵,使鮟鱇魚能在深海生存。」研究顯示,鮟鱇魚在進入深海時,性寄生進化雖未必是物種多樣化的關鍵特徵,但確實幫助了它們在深海「午夜區」的成功定居。

布朗斯坦指出,鮟鱇魚的極端性二態性和免疫系統變化,為性寄生提供了可能。他們重建了深海鮟鱇魚的進化歷史,發現鮟鱇魚在從淺水到深海的過渡過程中,多個譜系同時失去了適應性免疫,這一現象為性寄生提供了條件。

這項研究對醫學具有潛在影響,了解深海鮟鱇魚如何失去適應性免疫,可能促進器官移植和皮膚移植等醫療技術的進步。

生活在深海的鮟鱇魚繁衍策略非常特別。體型非常迷你的雄魚(見白色箭頭)會一直貼附巨大的雌魚身上,兩者組織相連並建立共用血液循環系統。(擷取自Youtube影片)

生活在深海的鮟鱇魚繁衍策略非常特別。體型非常迷你的雄魚(見白色箭頭)會一直貼附巨大的雌魚身上,兩者組織相連並建立共用血液循環系統。(擷取自Youtube影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