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急復耕 怨救助勘災牛步
〔記者林國賢/斗六報導〕梅姬颱風重創全縣農業,雖農委會列為現金救助範圍,但勘災作業牛步,眼見就要錯過作物種植時間,農民急如熱鍋上螞蟻,抨擊政府強調從速從寬補助,口號漂亮卻是口惠實不至。
縣府農業處長張世忠表示,全縣農損逾六億元,登記災害救助農民有十八萬多筆,因現行災害救助執行要點必須農損超過廿%才符合補助,所以須逐筆勘查,各公所雖加派人力處理,仍無法滿足需求,縣府已多次向農糧署反映,縣長李進勇近期將拜會農委會,協商用「保全證據」方式,儘速完成勘災,讓農民能及時復耕。
縣議員賴明源、黃文祥與蔡東富昨指出,每次颱風過後,政府高層不斷到雲林勘災,每個都拍胸脯保證災害救助一定從寬、從速、從簡辦理,但事後完全不一樣,農民申請救助所有程序一定照走,所有證件一樣都不能少,農民還是要等候公所人員勘災後,才能復耕,以目前情況不知要等到何時。
黃文祥說,每一種作物都有種植季節性,像現在是種植黑豆、黃豆等雜糧作物時期,卻不適合種植花生,農民為了等公所人員勘災,不敢整理農田,再過幾天就錯過種植期,恐怕整季報銷。
有人等不及 乾脆放棄申請
許姓農民指出,一分地大蒜重新種植約需一個禮拜的準備期,錯過明年收成的大蒜會因節氣不對長不大,果實形狀不佳,影響收成,已有不少農民乾脆放棄政府救助申請,直接復耕,還比較實際。
廖姓農民更指出,短期葉菜類三週就可收成,但等待公所勘災可能要一個多月,不如趕緊復耕,靠自己把這季損失彌補回來。
公所農業課人員說,從寬、從速辦理災害救助,高官說得漂亮,卻從來未曾想要修改早已不合時宜的災害救助法令,基層人員變成夾心餅乾,常常要面對農民指責,若未依法行政又會吃上圖利等官司,兩面不是人。
縣府建議採證據保全模式
張世忠強調,目前有空照圖、衛星定位系統,可以記錄農田農作物情況,縣府建議農糧署採用「證據保全」模式,讓勘災行政程序更迅速,以利農民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