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明T型標籤 復育魚苗不下肚
漁業署呼籲,若釣到身上有T型標籤的魚類,請通報研究單位,若身長未滿20公分,建議放生。(漁業署提供)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為維護漁業資源永續,漁業署今年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台灣北、中、南四處,進行國內史上最大規模的「標識魚苗放流計畫」,共放流逾五十六萬尾。但近日陸續傳出有民眾捕獲甚或下肚。漁業署特別呼籲,這些魚體背鰭或側腺都有T字標識,民眾若發現請通報研究單位,如果身長不到廿公分,建議拍照後放回海中。
不到20公分 建議放生
今年十月廿四日,釣客李明華前往新北市萬里的東澳漁港釣魚,釣到俗稱紅槽的銀紋笛鯛,發現魚身上有一枚黑色T型標籤,立刻和海洋大學聯繫,將魚寄給對方。他笑說,第一次釣到銀紋笛鯛卻沒辦法吃。結果老天像是感謝他的好意,一週後他又再度釣到銀紋笛鯛。
漁業署表示,為復育日漸匱乏的漁業資源,二○○二年起漁業署開始有計畫放流魚苗,至今已達上億尾,但包括放流魚苗在自然水域存活率、成長率、繁殖能力及放流對漁業資源復育帶來的效益都未能有效評估,因此今年執行「標識魚苗放流計畫」。放流的魚苗還包括黑鯛、黃錫鯛、布氏鯧鰺及午仔魚。
計畫主持人、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廖正信表示,民眾若捕獲身上有T型標籤的魚苗,請通報研究團隊(可撥打0984-351212或臉書粉絲專頁「協尋與通報標識放流魚類」和研究團隊聯繫),告知魚苗捕獲時間、地點、體型和照片等資訊,讓研究團隊了解魚苗的生長情況。如果魚苗身長不到廿公分,建議拍照後放回海中繼續成長,超過者則可冷凍保存後送交研究團隊。
廖正信指出,此計畫預計以四年時間放流兩百萬尾標識魚苗,目前已回收一百零七條魚苗。根據國外標識放流魚苗的回收率約一至二%,希望明年起每個月每種魚能回收卅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