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標籤的魚! 國內最大規模標識魚苗放流
潛水客在海中和身上有T型標籤的魚苗相遇。(圖由漁業署提供)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今年10月24日,釣客李明華帶著友人前往新北市萬里的東澳漁港釣魚,第一次釣到俗稱紅槽的銀紋笛鯛,帶著漁獲返家後,「連水都燒好了」,他卻發現魚身上有一枚黑色T型標籤,想起曾在臉書的釣魚社團看過標識魚苗放流的訊息,立刻和海洋大學研究團隊聯繫,並將魚寄給對方。
李明華笑說,當時想著第一次釣到銀紋笛鯛卻沒辦法吃,結果老天像是感謝他的好意,一週後他又再度釣到銀紋笛鯛。
今年漁業署委託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展開大規模「標識魚苗放流計畫」,自6月至10月中,分別在新北貢寮的卯澳漁港、苗栗竹南的龍鳳漁港、雲林四湖箔子寮漁港以及高雄彌陀南寮漁港4處地點放流了56萬尾魚苗。
計畫主持人、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廖正信表示,被李明華釣到的是2歲9個月大的銀紋笛鯛,除此之外,放流的魚苗還包括黑鯛、黃錫鯛、布氏鯧鰺及午仔魚,都是成長快、活存率高魚種。
廖正信說,為了復育日漸匱乏的漁業資源,2002年起漁業署和臺灣漁業永續發展協會開始有計畫放流魚苗,至今總數已達上億尾。
廖正信指出,當漁民或釣客捕獲身上有T型標籤的魚苗,通報研究團隊,告知魚苗捕獲的時間、地點體型和照片等資訊,可以讓研究團隊了解魚苗的生長情況,如果身長不到20公分,建議拍照後放回海中繼續成長,超過者則可冷凍保存後送交研究團隊。
捕獲標識魚苗的民眾可撥打0984-351212或是臉書粉絲專頁「協尋與通報標識放流魚類」和研究團隊聯繫。
身上有T型標籤的銀紋笛鯛。(圖由漁業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