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防米酵菌酸中毒 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3類發酵食品少吃

寶林茶室中毒案累積共17例檢出米酵菌酸,尚有6件檢體檢驗中
(資料照,記者田裕華攝)

寶林茶室中毒案累積共17例檢出米酵菌酸,尚有6件檢體檢驗中 (資料照,記者田裕華攝)

2024/04/02 05:30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二人死亡,目前矛頭指向米酵菌酸釀禍,由於此種毒素是台灣首次檢出,引發民眾焦慮。專家表示,若要避免生活中接觸米酵菌酸,建議少吃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的發酵食品,食品盡量使用乾式、低溫保存;專家並指出,米飯、米粉等被米酵菌酸污染機率極低,不須過度擔心。

米飯、米粉被污染機率極低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又名伯克霍爾德菌)產生的一種粒線體毒素。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表示,有利於唐菖蒲柏克氏菌生長和合成米酵菌酸的環境條件,包括中性酸鹼值(pH值介於六・五到八之間)、攝氏廿六至卅二度的常溫環境、食鹽濃度小於二%,及高濃度油脂等;相反的低溫、高濃度的食鹽、醋酸能抑制毒素的產生。

孟孟孝說明,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許多發酵製程不良、鹽濃度低、油脂量高、保存條件不佳的食品中,例如米酵菌酸首次現身在椰子發酵餅中,但也零星出現在多種以米或玉米為原料的食品或發酵飲品,及浸泡後的木耳。

宜使用乾式、低溫保存食品

要避免接觸米酵菌酸,孟孟孝建議少吃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的發酵食品或飲品;注意食品的保存條件,乾式優於濕式、低溫優於常溫。他也表示,家庭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污染機率極低,若存放冰箱一、兩天內食用完畢,皆無須過度擔心。

至於是否有研發抗生素的可能,孟孟孝認為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少,學界比較不會選為研究題材,另由於其分子量小,研發抗毒血清的可行性也極低。

國產農產品不曾檢出米酵菌酸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也表示,國內不曾出現在鳳梨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的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的紀錄,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可安心食用國產優質農產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