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樂見學期縮短 學者憂學費更貴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大系統三校盼接軌國際,擬提案下修大學每學期至十五週,三校學生會對其精神都表贊同,但認為重點在給學生更多修業彈性。學者則提醒,國外短修業週數,學分「含金量」變低,且畢業學分數拉高導致學費更貴,須謹慎處理。
學士免試逕讀碩士 對學生有幫助
台大學生會長凃峻清表示,縮短學期樂觀其成,但最重要應給學生更多空間;至於學士免試可逕讀碩士,等於多一種入學管道,更多彈性對學生都有幫助。
台科大學生會長鄧憶欣認為,週數縮短應視課程性質與科系而定,有些課確實不用十八週,但也要考量其他課程是否有更長教學時間或頻繁測驗評量的需求,配套可從修正學分數下手。
授課時數未減 變相壓縮課程
台師大學生會長陳亮均表示,贊同學期週數縮短,畢竟大學學習並非只有課內,但也憂心僅縮短週數,授課時數未減,只是變相壓縮課程。
曾在美國教書的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提醒,台灣採「學年學分制」,一年就是上下兩學期,國外除了兩學期制外,亦有一年四學期的「學季制」,單學期授課僅六到八週,衍生出學期制與學季制之間學分含金量不同,學分轉換要打折才能抵免,畢業學分也有差距。而學期制畢業需一二八學分,學季制可能要一五○、一六○以上學分,後者學費算下來更貴。
新制度可從準備好的學院試行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武東星表示,美國學制有兩學期制、三學期制、學季制,日本也是兩學期制,但與台灣開學月份不同,縮短學期週數並不能等同與國際接軌。但善用數位工具,縮短週數為十五週應可行。關鍵是國內各大學資源普遍不足,輔助課程少,實驗設備亦不夠,新制度或可從準備好的學院試行,政府則要投入更多教育資源才是根本之道。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學期週數減少、降低上課時數,各界對維持學習量的共識不足,但大趨勢下有其意義,較好做法應是部分課程先行。
交通大學代理校長陳信宏表示,台灣上十八週確實偏長,如今學習多元,課程強調創新跨域,教師應可規劃重點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可有效提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