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人吃魚不吃龜 肥旗魚上市超搶手
業者買到了好漁獲,除了可以嚐鮮也可以轉賣顧客。(擷取自販魚群組)
〔記者劉人瑋/台東報導〕今天吃「龜」了嗎?近期許多台東漁販和饕客瘋搶、賣「金龜肉」,賣魚群組內總有人問「什麼龜」、「好吃嗎」,得到的卻是張橘紅色的魚肉剖切圖,原來俗稱是「金瓜肉」,在台式國語譯為文字成了「金龜肉」。專家表示,魚肉成因仍為謎。但市價卻與一般旗魚差上至少1.5倍,加上母親節買氣成了搶手貨。
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人稱「海哥」,也是國內少有的旗魚博士,聽到「金龜肉」直說「明明就叫金瓜肉」。原來金瓜(南瓜)台語與國字金龜音近,民眾在下單時以「台語思考」打出國字「金龜」,而魚肉如南瓜肉色橙黃因此得名,台東人真的不吃龜。
江偉全說,十多年前國內外即有專家進行研究,抓起100、200尾旗魚中,總有1、2尾是這種肉體橘紅的「金瓜肉」魚,但和其他白肉色的芭蕉旗魚進行DNA序列比較根本一樣物種,國外稱「Golden Butten」(金鈕扣)總認為是個體上差異,又因其身上油脂相對更多,而這季節的魚也全是南方北上應為同群,實在難分辨是否在遷徒過程上有何特別因素造成此因。
雖成因不明,但肉質肯定好吃。台東的販魚群組內只要一有「金瓜肉」,雖然掛著「金龜」之名仍立馬賣掉,有民眾放出買下的魚肉圖,整塊魚肉呈橘紅,乍看還以為是鮭魚肉,民眾慶幸「終於買到了」。
地方著名魚販「阿春」表示,一般芭蕉旗魚和「金瓜肉」一眼即能分別,前者香氣和口感相對較韌、香氣也無法相比,就單價上,以整尾旗魚買下計算,前者每20公斤3千元,後者4千至5千不等,到了市場又是另一番價格。
阿春說,想吃一般的芭蕉旗魚現在正在大出,但「金瓜肉」則是現在漸漸增加,且面臨母親節,較高檔魚肉也成為餐廳預訂高級肉品,十分搶手。似乎就業者所言,母親節成了價格分水嶺,想吃「金瓜肉」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但業者也表示難以預期這波金瓜肉魚何時進入尾聲。
橙紅「金龜肉」不是龜肉。(業者提供)
一般芭蕉旗魚肉色較白。(業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