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南區資源廠改推BOT導入AI智能 力拚117年完工

高雄南區資源回收廠改推促參BOT案,將導入AI智能高效焚化爐,力拚明年下半年動工、117年完工。(記者陳文嬋攝)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老舊,影響垃圾處理量能,環保局推動促參ROT案受阻,考量多數意見希望建新廠,修建整改恐難以全面提升處理成效,改推BOT案導入AI智能高效焚化爐,預估招商金額破百億元,將與地方組成監督小組把關,力拚明年下半年動工、117年完工。
南區資源回收廠自89年營運迄今24年,累計焚化、處理高雄市家戶垃圾及一般事業廢棄物達880萬公噸,各項污染防制設備皆正常運作,並裝設連續自動監測設施,24小時與環保局連線,隨時監控廢氣排放濃度,均符合法規標準。
環保局表示,南區廠設備老舊,面臨相關零組件停產,導致非計畫停爐次數逐年增加,例如爐管破管等,加上公辦公營制度,採購、維修均需按照政府採購法,應變調度彈性較民營公司低,因此設備損壞無法及時維修,影響高雄垃圾處理量能。
南區廠107年曾向環境部申請自辦延役,三度公告招標因整修、運作同時進行,工程難度高,施工界面、權責區分不易,驗收困難,廠商風險大,無人投標而流標。
環保局109年提出建新拆舊、去年考慮轉廢為能,未獲共識未能推行,今年推出促參ROT案(修建營運移轉),舉辦公聽會聽取民意,地方要求公辦公營重建,多數意見希望直接建新廠。
此外,環境部109年公告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污染源應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準則,加嚴氮氧化物法規,南區廠建新替舊刻不容緩。
尤其全國共有25座大型焚化廠,其中5座為公有公營廠,包括高雄中、南區廠,其餘20座為公有民營或民有民營,凸顯以民間資金興(修)建營運焚化廠,營運較具彈性蔚為風潮。
環保局改推BOT案,將導入AI智能高效焚化爐,預計今年底完成招商,明年2月選出最優評選人,力拚明年下半年動工、117年完工,年處理量42萬噸,可透過連續自動監測設施,24小時連線有效監控污染物排放情形,不用擔心焚化爐民營造成弊端。
環保局局長張瑞琿表示,市府考量修建整改,恐難以全面提升處理成效,傾向建新替舊,導入新式污染防制設備,安全性更高、垃圾處理量增多、污染更低,將與里長等地方人士組成監督小組,為環境把關,維持垃圾調度,不收外縣市垃圾,妥善處理廢棄物,並兼顧維護環境品質,與市民共創雙贏局面。

高雄南區資源回收廠改推促參BOT案,將導入AI智能,力拚明年下半年動工、117年完工。(記者陳文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