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文物大揭密!基督長老教會修復亮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介紹普查及修復成果。(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南市文化局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展開教會文物普查與修復,今(2)日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發表成果,藉由文物修復的前後對比,近距離更深刻認識教會文史。
這項自2020年起展開的教會文物普查與修復計劃,共完成350件教會文物的整飭與普查,包含雕版、匾額、早期生活用品、教具、錢幣等,並修復184件議事錄與洗禮簿等珍貴文獻;其中不乏首次對外公開亮相,包括教會公報的雕版和部分修復文獻,這不僅是歷史紀錄的保存,更是台灣整體文化發展的生動見證。
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透過教會文物普查,深入了解過去外籍牧師與台灣居民之間的接觸交流。當年為了能順利在異國展開傳教,教會曾印製融入台灣在地文化的文宣品,當時大量印刷所用的木刻版、金屬雕版,有刻太極八卦的,用於聖經填字小遊戲,也有刻河圖洛書的,用於三字經白話註解的插圖,還有宣導天文地理知識的日月蝕教具、幻燈片,多是為常民啟蒙教材。
日治時期教會也因應當時政策,印刷過旭日旗圖的填字遊戲,從這些文宣品的變化,可見教會貫徹傳教的精神,看出台灣政治與文化的轉變。另外,也找到不少牧師所用器具,多數是食用器皿,少數有家具、煤氣燈,另有牧師個人收藏或舉辦活動徵集的一些生活器物,像是繡花鞋,或是原住民族的衣物、箭矢、捕撈用具等,見證當時的生活寫照。
修復文獻方面,像是南北教會議事錄,則是教會自治發展的第1手記錄,而長老教會的台灣大會決議記錄,則反映教會在宗教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要貢獻。
南市文化局局長謝仕淵表示,每1件修復的文物,都是時光的見證者,承載著宗教的信仰與歷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物普查成果,展出日月蝕教具,轉動把柄帶動繪有太陽、地球及月球的玻璃,可顯示日蝕、月蝕現象。(南市文化局提供)
文物普查成果會,展出受日治時期政策影響,將清朝編髮及朝帽元素去除的雕版對照。(南市文化局提供)
文物普查成果會,展出受日治時期政策影響,將清朝編髮及朝帽元素去除的雕版對照。(南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