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難吃又不營養 8成學生吃不飽、 4成學校提供NG菜色
兒福聯盟今(10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指出有8成國中生認為營養午餐吃不飽,原因主要是太難吃寧願餓肚子。(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學校營養午餐難吃又不營養,學生寧願倒掉也不吃。兒福聯盟今(10日)公布「2023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8成學生表示營養午餐吃不飽,但廚餘桶卻有一堆剩菜剩飯,原因包括菜色不喜歡、味道差。此外也發現近4成學校每週提供2次以上香腸、重組雞塊等加工食品,恐違反國健署午餐營養標準,可能是學校缺乏營養師把關所致,呼籲推動營養午餐專法。
兒福聯盟組織發展處長黃韻璇表示,對正值發育期的學生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應該是提供營養的重要一餐,然而根據兒盟調查有8成國中生表示營養午餐吃不飽,但並非營養午餐供應量不足,而是太難吃寧願餓肚子也不吃,其原因包括菜色不喜歡(74.8%)、味道差(60.1%)。
兒少代表小波表示,營養午餐提供的麵包口感軟爛,青菜也常有奇怪的油耗味,大幅降低食慾,有時寧願挨餓也不願吃營養午餐。另一位兒少代表Terry說,他是素食者但班上吃素的人很少,團膳廠商普遍比較不重視素食餐點,不僅菜色常重複、食材處理也不夠細心, 例如一週會出現很多次的蒸南瓜,甚至曾在便當中發現2公分的菜蟲。
為了解學校營養午餐菜色,兒福聯盟抽樣調查全國154所國中小在教育部校園食材平台登錄的營養午餐,發現22.1%的學校每週提供2次以上炸物,更有9所學校每週提供3次炸物;39.6%每週提供2次以上香腸、重組雞塊等加工品。而如醃菜、罐頭也有39%學校每週供應兩次以上。
黃韻璇指出,雖孩子們吃進去的份量無法得知,但比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這樣的次數恐怕會讓孩子攝取過量的磷和鈉,影響發育。此外,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曾指出,全台僅約有630名營養師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19%的學校有專業營養師,導致學生的餐食缺乏專業、足夠的人手把關。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認為,台灣沒有營養午餐專法是政府的怠惰,反觀日本、韓國早在數十年前已制定「學校給食法」規範校園營養午餐制度,這也導致台灣的小朋友相比日韓學童,不僅身型上較胖較矮、蛀牙及視力不良比例也較高,呼籲政府儘速推動營養午餐專法,讓營養午餐食材價格透明、調整不合理的營養午餐價格,提升營養午餐品質。
兒福聯盟指出,近四成學校每週提供香腸、雞塊等加工食品,恐讓學生攝取過多磷和鈉,影響發育。(記者陳嘉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