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山大學「藻」到固碳明星 海木耳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海水溫度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並過濾養殖廢水以降低培養池濁度,可成功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成果獲國際期刊刊登。(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海水溫度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並過濾養殖廢水以降低培養池濁度,可成功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成果獲國際期刊刊登。(圖中山大學提供)

2023/02/02 11:29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海藻固碳潛力可期,有助於力抗全球暖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海水溫度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並過濾養殖廢水以降低培養池濁度,可成功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成果獲國際期刊刊登。團隊指出,此技術若能實現大規模海上養殖,將是台灣推動淨零減碳重要策略之一。

藍碳包含海草、紅樹林與海藻等儲存在沿近海域中的碳。洪慶章指出,台灣海岸帶總長1400公里,假設於周圍100公尺大批種植海草或紅樹林,種植面積也僅140平方公里,固碳能力有限,相較之下,台灣管轄之海洋疆域約達18萬平方公里,若大量養殖適合台灣海域之海藻來固碳,潛力可期。

洪慶章說,研究團隊測試原產於小琉球的紅藻,又稱海木耳的捕碳效率,發現海木耳固碳率名列前茅,為30噸(CO2/公頃/年),是大安森林(15噸/公頃/年)的兩倍以上,若添加營養鹽更可高達50噸。

然而,海木耳像多數大型藻類,偏好25度以下低溫海水,台灣海域4月底至9月初海溫過高,不利海木耳發揮固碳功能。團隊透過太陽能綠電供應電能設置冷卻系統,經由冷氣傳導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溫瓶頸,使海木耳在炎熱的夏天可持續生長並固碳。

此外,團隊仿照魚菜共生理念,將海藻與魚蝦同室養殖,欲利用充滿魚蝦排泄物的養殖廢水提供海木耳成長養分,卻發現培養池濁度過高,引來大量懸浮顆粒和小型藻類附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海木耳逐漸退色,最終死亡。

團隊改採分池飼養,藉由過濾系統抽取魚蝦養殖廢水,注入海藻養殖池作為添加營養鹽,不只緩解魚蝦排泄物造成的優養化問題,也成功提升海木耳固碳率。

「為達2050年碳中和目標,發展固碳技術已成世界趨勢。」洪慶章強調,台灣年碳排2億9000萬噸,目前森林、海洋與濕地碳匯等之加總還不足以達到碳中和,海木耳有顯著的固碳效果,未來碳權收益看俏,值得大力推廣。團隊去年12月起已在澎湖進行海上測試,今年將投入更多研究,從台灣現有的500種海藻中找到更多固碳高手。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左一)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左一)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圖中山大學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