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技術助陣 農糧署這招助穩定台灣水果價格

釋迦急速冷凍後成為雪糕,或製成果乾,都保有釋迦鮮果美味的風味。(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透過加工,可提升農產品的價值,農糧署和學者、食品加工業者針對台灣大宗農作物的鳳梨、釋迦、檸檬等水果開發加工產品,台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聰賢表示,每當果樹剛開始結果時,農糧署就會開始預估今年產量,若評估盛產,就會找食品加工業者一起採取應對措施,認為這些措施都有助穩定水果價格。
農糧署和學者、業者針對國內大宗農產作物中鳳梨、釋迦、檸檬等水果於量產時可以結合適合加工技術開發產品,像是將鳳梨、檸檬製成保健食品的鳳梨酵素、檸檬酵素,釋迦等製成冰淇淋或是氣泡飲,也跟台南11號白米與台東原民部落小米進行釀造的「馬拉桑鳳梨釋迦小米風味酒」,或是將釋迦果泥結合抹茶,不用加糖,就有甜味的釋迦抹茶飲。
本身也經營食品加工廠的翁聰賢表示,台灣很多食品加工廠用的原料都是台灣農產品,加上現在從生產、加工、運銷的分工都非常精密,需要產官學界的相互合作,他說每年果樹剛結果時,農糧署就會派員評估今年的水果產量,如果盛產就會趕快找加工業者一起協助,認為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台灣物價的穩定,「要給農糧署掌聲。」
翁聰賢也說,水果有時結果有大有小,一些比較小的就可以過加工製成產品,讓每顆果實都不浪費,並達成循環經濟的效益。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去年釋迦遭中國禁運後,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等學者就立刻投入釋迦等加工食品的研發,並推出獨一無二的釋迦加工產品如氣泡飲,展現台灣農產品多元加工的可能性。

將釋迦果泥跟抹茶混合在一起的茶飲具有天然的甜味。(記者楊媛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