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現存唯一書院建築 萬華184年「學海書院」 啟動修復
「學海書院」外觀。(記者楊心慧攝)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台北市市定古蹟「學海書院」建於1837年,是台北市現存唯一書院建築,建築裝飾細膩,高家在日治時期購入作為宗祠使用,外觀看似良好,但有潮濕、蟲蛀等問題,台北市文化局協助籌劃修復,今天舉辦開工典禮。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說,他3年前開始關心學海書院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和高家溝通,一步步走到今天,克服不少困難,成為公私部門攜手合作修復文資的良好案例之一。
學海書院已有184年歷史,是清代淡北最高學府,同治和光緒年間艋舺義塾和淡水縣儒學都附設於學海書院內,日治時期,高氏宗族承購改作宗祠至今。學海書院建物保存台灣北部重要彩繪匠師許連成多幅彩繪作品,也是修復工程中保存的重點之一。
田瑋致詞時細數過去3年籌畫學海書院修復的過程,如今終於要修復,感觸良多,他說,為修復學海書院,修復團隊仔細研究資料,各種細節都做了詳細調查,像是許連成的彩繪、匾額、木雕以及石雕都做很多功課,就是希望能夠重現當初的風華。
田瑋說,修復工程共分3期,預估耗資1億1500萬元,北市府負擔4成、高家負擔2成、文化部補助4成,預計2024年完工,希望未來對外開放時,能夠重現學海書院風華;另外,萬華還有其他的文化資產,包含艋舺謝宅、洪氏祖厝及剝皮寮歷史街區等重要古蹟,盼這些文化資產都能將文化向下扎根。
文化局說,第一期工程將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建築裝飾工藝修復,第二期工程規劃修復右護龍廂房、軒亭、及後廳建物,第三期工程為左護龍、景觀庭院、及建置再利用所需設備,修復建物時規劃以調查研究、舊照片、現況等依據回復原有外觀,並盡量維持建物內部的舊有材料,以保存清代書院的建築風華。
學海書院修復完成後,除了繼續作為宗祠使用,還會規劃歷史展示空間,透過4大展示「艋舺聚落發展」、「書院歷史(朱熹哲學)與特色」、「高氏宗族歷史」、「書院建築特色及修復歷程」,豐富文化資產的深度與廣度,民眾都可以參觀,還會與在地龍山文創基地、剝皮寮歷史街區等文化據點串連,展現萬華的文化風貌。
台北市市定古蹟「學海書院」建於1837年,是台北市現存唯一書院建築,建築裝飾細膩。(記者楊心慧攝)
「學海書院」外觀。(記者楊心慧攝)
「學海書院」修復工程開工典禮今天舉辦。(記者楊心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