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準確預報颱風不是夢 台大團隊捕捉到史上第一個颱風眼海氣象資料

台大團隊捕捉到史上第一個颱風眼海氣象資料,並揭露限制颱風成長機制。(科技部提供)

台大團隊捕捉到史上第一個颱風眼海氣象資料,並揭露限制颱風成長機制。(科技部提供)

2019/04/25 12:25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團隊布建的海氣象浮標,2016年成功收集到強颱尼伯特的觀測資料,不但成功揭露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這也是史上第一次收集到颱風眼的海氣象資料,此研究全由本土人才完成並發表在2019年4月《自然通訊》,研究成果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植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朝準確預報颱風邁進一大步。

台大海洋所副教授楊穎堅表示,在科技部、台灣大學、氣象局等單位支持下,台大海洋所從2015年起組成浮標團隊製作進階型浮標,拆掉海氣象浮標上的舊品,換裝運用省電科技自力研發的中控系統與即時資料衛星傳輸,放置在颱風經過最頻繁、現場觀測資料最缺乏的西北太平洋海域。

楊穎堅指出,2組浮標在2016年成功挺過超級颱風「尼伯特」颱風,即時傳回現場精準的海氣象實測數據,更是學界首度收集到颱風眼的海氣象資料,也創下首個強颱路徑接連穿過兩組海上浮標的罕見記錄。

楊穎堅指出,科學家已了解海洋上層的熱水可以孕育出颱風,颱風藉由不斷吸收海面上的熱氣成長,而暖水層夠不夠熱、熱能吸收的效益,則取決於颱風眼經過當地海洋前後10小時內的關鍵期,也就是風直接影響期,但科學家始終苦於沒有海洋現場的高解析度觀測資料,也不確定颱風過後溫暖的洋面如何變成冷水坑。

而團隊兩組浮標取得資料一舉解開謎團,揭露關鍵時刻大氣和海洋間互動的連續過程,楊穎堅表示,浮標成功紀錄2016年超級颱風「尼伯特」來襲時的資料,顯示海水上層溫度在颱風眼到來的4小時內陡降1.5°C,但尼伯特的強度卻未增減,在夜以繼日進行數據分析後,發現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原來表層水溫減少1.5°C的熱量,颱風只吸收了一點點。

此外,楊穎堅指出,團隊再經由裝在浮標上的縮時攝影機所拍到史無前例的超級颱風影像和海流儀資料分析,這關鍵的4小時內,海洋上層的熱水雖被狂風、巨浪所激起的水花捲到颱風裡,但同時颱風本身又強迫表層海水快速向前衝,導致上層海流變快了,下層海流卻跟不上,上下層海水拖拉之間在水裡捲出無數大大小小的漩渦,底下冰冷的海水反而被迅速翻攪上了水面,破壞了颱風繼續茁壯的機會。

台大海洋所輔以海研一號貴儀中心的探測技術,2015年由時任所長的教授魏慶琳集合海洋物理專長的教師和電子、機械、錨碇探測和資訊專長的技術人員組成浮標團隊,突破技術瓶頸,拆掉海氣象浮標上的舊品,換裝運用省電科技自力研發的中控系統與即時資料衛星傳輸,再由副教授楊穎堅領軍於颱風經過最頻繁,而現場觀測資料最缺乏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此進階版浮標,捕捉颱風肆虐下的海氣象變化,研究狂風猛浪下的海氣交互作用。

楊穎堅表示,2015年以來,浮標已記錄到10個颱風經過時的海氣象變化,揭露本限制機制僅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研究成果,最終目標是要在TOMATO (TOwards Multiple Arrays for Typhoon Observations) 「多平台颱風觀測網」計畫下,建立西北太平洋海氣象浮標和水下滑翔機觀測陣列,捕風捉影守護台灣,未來也計畫跟菲律賓氣象單位及大學合作,擴大TOMATO防護網範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