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考古重要發現!桃園白沙屯遺址發現4000年前的「蛇形陶把」
清大考古隊又一重要發現!在桃園市觀音白沙屯遺址發現距今4千年前的「蛇形陶把」,在除夕歲末也分享小龍賀歲的喜事。(照片取自清大考古隊粉專)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華大學人類所考古隊又一重要發現!團隊2023年在桃園市觀音白沙屯遺址發現距今4千年前的「蛇形陶把」,是桃園市的考古重要發現,適逢今年是龍年,而蛇又有小龍之稱,清大考古隊也在邁入龍年之際,以小龍賀歲的「蛇形刁手」展現考古重要發現,更沾沾龍年喜氣,期許考古隊在龍年有更多重要的考古發現。
清大考古隊選在除夕歲末日公佈去年在桃園市的重要考古發現,其中有有如蛇的蛇玲陶把,距今4千年前,因其形象昂首張口、頭頸皮褶膨張,是眼鏡蛇的重要特徵,宛如電影《蛇形刁手》的樣貌。
清大考古隊指出,考古學家張光直在《美術、神話與祭祀》一書中論及:「天地之間,或祖靈及其餘神祇與生者之間的溝通,要仰仗巫覡;而祭器和動物犧牲則是天地溝通儀式中必須配備之物。」而蛇是宗教、神話與文學中常見深具象徵性的動物,被視為天人溝通橋梁的動物夥伴,古代社會透過觀察蛇的蛻皮來象徵生與死的轉化,或繁衍創生,或過渡轉換的象徵。
因此在桃園市觀音鄉發現的這件眼鏡蛇形的陶把殘件(推測可能是盆缽形器的陶把?)或許可視為古代部族社會巫覡進行儀式的祭器,反映出古代社會透過動物形象融合於祭器上,呈現出他們的信仰與認知體系。
而這樣的考古發現適逢除夕歲末迎龍年,而蛇古有小龍之稱,考古隊也搭上新春賀歲之風,展示這件考古發現,期許龍年有更多更重要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