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論隨機殺人防治 李茂生:或許少年A是真正勇者

2016/09/06 11:33

犯下駭人聽聞的連續兒童殺傷案的少年A,因為犯案時年僅14歲而免刑,出獄後如一般人工作生活,李茂生認為這是真正的勇者。(圖擷取自網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專長刑法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今天(6日)凌晨在臉書發表長篇論文〈隨機殺人事件的成因與對策初探—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文章探討近年來屢屢造成社會動盪的隨機殺人案,分析隨機殺人犯的性格,並認為對於這類的人,「應該盡量避免親密接觸…多元地容忍其發散鬱悶行徑(宣洩口的建設)…換言之,除了冷淡的擁抱與寬容外,我們別無協助之道。」

李茂生認為,或許有兩種可能的解決之道:其一,細膩地分析周邊的人,然後盡可能讓所有人都能找到困境的出口。其二,則是每當發生隨機殺人事件,除慶幸自己不是被害人外,讓國家司法解決一個病巢,然後靜待下一個不幸的發生。「臺灣好像選擇了後者,殊不知這是毫無希望的脫逃口,一切都會再度地輪迴。」

李茂生在文章中指出,隨機殺人犯往往在幼兒時代受到父母親過度期待,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強大的菁英、受到異性歡迎,然而長大後接觸社會開始受到挫折,以前的自我形象與現實的處境產生極大落差,於是產生欲求不滿的現象,陷入極度的自戀情結,認為現在的地位並不是應有的,僅是一時不得志的假象,他人都不能理解其能力,不過這種「他責」也只是一種自我嫌惡的反射。

李茂生指出,在扭曲的性格成形後,必須有個破滅性的喪失,作為這種性格深化下去的促進要素,例如追求異性被狠狠拒絕;最後是誘發因素,也就是在有了較慢性的社會性或心理性孤立後,又獲得大破壞性武器或習得犯罪手法(透過媒體對其他犯罪的報導),到這最後的階段,就會導致隨機暴力犯罪的發生。

李茂生強調,少子化、過度期待、拒絕成熟(挫折接受度低)、努力一定會有回報的平等假象的揭穿、人工競爭的社會(新自由主義)等社會現象,使得如今的人們容易陷入前述所描繪的人格缺陷中,對此,日本所採的策略是增強人際關係的建設,透過溫情的關懷,讓社會孤立者能夠重回正常社會關係中,但是,犯下1997年連續兒童殺傷事件(酒鬼薔薇聖斗事件)的少年A,又被發現是在一個正常、溫馨的家庭長大,又打破了溫情可以預防隨機殺人犯的觀念。

李茂生認為,隨機殺人犯都是非常失敗的魯蛇,其中的勇者會直接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比較弱的人則假借國家司法之手,同時透過隨機殺人的手段找一些同伴一起死。還有人像少年A一般,以苟延殘喘的隱忍態度,痛苦的繼續活存,或許少年A才是真正的勇者,映照出生命的可貴,「然而,社會大眾會容忍這類的人繼續存在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