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終戰70週年 洪致文將細說台灣百年機場史

2015/08/11 13:46

剛出版《不沈空母 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的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將在終戰日8月15日舉行新書座談會,細說台灣百年來的機場史。(圖由洪致文提供)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週年。剛出版《不沈空母 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的師大地理系教授洪致文,將在終戰日8月15日舉行新書座談會,細說台灣百年來的機場史。

洪致文表示,目前國內有不少研究者或名嘴喜歡就「日本在台興建多少飛行場」進行數字競賽;本書則以實質的飛行場調查與介紹為主,且以其影響程度與留存之二戰遺跡多寡來考量。

洪致文指出,在大東亞戰爭開打前,台灣島內的大型基地形態飛行場建設多已陸續啟動並可使用,當時的機場主要以民航用及軍方正規航空基地為主,但是進入大東亞戰爭後,則開始出現訓練用飛行場,以及臨時性質的簡易飛行場(飛行跑道)、秘匿用機場。

依二戰後的統計,日本統治時期在台灣島內所設立的飛行場,以南部、中部密度最高,北部次之,東部較少。許多是在1941年底後興築,屬於日本陸軍體系的飛行場數目,則多於海軍。而自從台灣進入了戰時體制後,「台灣要塞化」的提出,擬將台灣建構成一座「不沈空母」,飛行場更是迎向大航空戰的必要軍事建設。

洪致文解釋,日本陸軍傳統對於飛行場的規劃概念是「多數分散式」,但在資材越來越緊迫下,調度會愈來愈吃緊;因此在1943年5月開始,航空本部總務部長遠藤三郎中將參考盟軍措施,改以「少數集約式」設定飛行場,因此台灣在二戰中期開始出現許多大型集約式的航空基地。

而到了二戰後期,日本軍方大本營面對美軍逐步突破「絕對國防圈」的攻勢,不得在1944年春開始沖繩與台灣方面的作戰準備,此乃「十號戰備」之始。然而在台灣島內,台灣軍司令官同時鼓勵所謂的「獻納飛行場」,由各州廳民眾集中勞力奉獻趕蓋機場;其中並有部分作為「秘匿」與「不時著」(臨時降落)使用。這些以藏匿飛機與提供臨時降落用的飛行場,大多僅簡單整地完成,並無常駐地面補給部隊,故完成度相當低。

洪致文表示,本書原本只打算整理日本統治時代的飛行場;但考量戰後興建的機場多在離島,本島的新建機場數量相當少,最後在不會增加太多篇幅下,予以納入。至於篇章之區分,為有系統與脈絡地包容進所有百年來台灣島內出現過的飛行場,大致上以時間為切分點,在機場大量增設時期才以海軍、陸軍加以區分。

相關連結:

洪致文部落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