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外銷拓展非中國市場 學者︰長久之計

2021/02/27 05:30

近5年我國鳳梨產量、出口中國量

〔記者楊媛婷、鍾麗華/綜合報導〕中國海關總署昨發布公告,三月一日起暫停進口台灣的鳳梨。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表示,近年兩岸關係較緊繃,台灣過去農產品外銷倚賴中國市場的模式早就應該改變,「中國遲早會有這動作,外銷業者皮本來就該繃緊!」著有《水果政治學》的作家焦鈞表示,這是中國一貫「養套殺」手法。

中國國台辦昨稱,多次從台灣輸入的鳳梨中驗出有害生物,暫停進口台灣鳳梨是正常的生物安全防範舉措,符合大陸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每年二月中旬到六月是台灣鳳梨盛產期,清明節前為高峰,鳳梨也是台灣外銷數量最多的水果。焦鈞表示,中國此舉針對性非常強,是精心計算的結果,「完全是流氓作為」。

不過,焦鈞也說,從二○一六年到現在,兩岸互動降至冰點後,又可能起了一些變化,才有此決定。中國一定想等民進黨政府頂不住農民壓力後,才願意以此為籌碼商談。

焦鈞說,中國是高風險市場,尤其中國「養套殺」做法並不少見,先養成農民對這塊市場的倚賴,再以此為手段拿品種、技術,最後自己吃掉市場,像台灣金鑽品種與技術,早在十幾年前就被帶到海南島。

鳳梨釋迦 恐是下一個受影響

至於下一個可能受影響的農產品,焦鈞推估可能是外銷市場主要倚賴中國的鳳梨釋迦,「由於鳳梨釋迦產季是十月,接下來若中國要惡整台灣,時間會在十月。」

徐世勳肯定農委會發展中國以外的外銷市場政策,「這才是長久之計!」他表示,當兩岸關係不佳時,轉向其他外銷市場是明智之舉。

徐世勳建議,台灣應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生鮮產品因動物防疫檢疫標準變動而常受影響,很多國家都會用檢疫標準做為貿易防禦手段,農產品加工後,不僅可延長銷售時間、增加附加價值與毛利,也不像生鮮產品對冷鏈需求高。

徐世勳指出,生鮮產品外銷的利潤很薄、競爭激烈,高度倚賴政府補助,主要目的是想拓展市場,政府可從加工等增加附加價值方式著手,例如韓國以大白菜加工為泡菜,銷往世界各地。目前我國食品加工為經濟部主管,農委會只管材料源頭,政府應改由農委會從源頭到加工、上中下游產業鏈一條鞭主導。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中國的說法非常模糊,時間又很敏感,「引發很多聯想很正常」,中國若要對台灣表達善意,不該對弱勢的農民下手。

至於下一個可能受影響的農產品,焦鈞推估可能是外銷市場主要倚賴中國的鳳梨釋迦 (資料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