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象鼻人 胃造口取代鼻餵管改善生活品質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左)在內視鏡協助下替患者裝置胃造口,改善患者長期放置鼻胃管的不適。(記者陳建志攝)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台中一名58歲賴姓男子,因腦中風進食困難,只好依靠鼻胃管進食,經1年復健後情況好轉,醫師擔心長期放置鼻胃管,恐造成他喉嚨黏膜壓迫,與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因手術不到半小時,且半年才需更換管子1次,讓他終於不用再承受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今天表示,中風患者因進食困難,通常會選擇以鼻胃管餵食,不過除置放過程不舒服,患者還需每個月更換1次,長期置放還容易出現喉嚨及鼻腔壓迫、潰瘍、出血等,加上有時會出現滑脫、阻塞,增加家屬照顧困擾,也會影響患者外觀與自信。
張家熙指出,為改善鼻胃管問題,醫界開發出「胃造口」灌食工具,改從肚子灌食,不過傳統上需由外科醫生執行手術,並須進行全身麻醉,替患者從胃部大彎處開一個1公分的傷口,將胃造口管子經皮下脂肪與腹膜直接穿進胃,手術時間較長,費用也較昂貴。
張家熙表示,該名患者則是以「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裝置胃造口,此方式在給予患者鎮靜與止痛藥物後,以內視鏡進入胃部後,從胃部以光照射定位,再從腹部以針穿過腹壁及胃壁並放入導線,接著將導線以胃鏡從食道拉出口腔,並循此管道將餵食管放進胃部,並穿出肚皮形成灌食入口,整個過程僅約15到30分鐘,且有健保給付。
張家熙補充,胃造口雖有諸多優點,但並非人人適用,對於有口腔或食道狹窄造成內視鏡無法通過進入胃內的民眾,或者有瀰漫性腹膜炎、神經性厭食症、預期生命期望值低、先前曾做過胃切除手術、肥胖、有大量腹水等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治療。
張家熙指出,裝置胃造口的民眾,不僅改善外觀,也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患者不但每天可正常洗澡,照護者也僅需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並順時針旋轉灌食管,確認位置,平均每半年回門診更換管子即可,建議患者可與醫師多溝通,找出最適合的方案。
-
翁術後插鼻胃管灌食 看診三次拔管助以口進食
-
是否插鼻胃管? 立委籲建立評估機制
-
Global Mall新春開運大禮包 多元回饋創新高
-
時尚外型靈活駕馭本色!Suzuki 全新 Swift 打造都會小車新典範
-
新北捷運公司92職缺招考即起報名 維修人員起薪4萬
-
新竹市立動物園蛇年走春 可獲限量河馬樂樂春聯
-
春節連假需求增 台東縣府開放2處停車場免費使用
-
寒流來襲 台中氣象站:小年夜到初一低溫將跌破10度
-
地震無恙!台南梅嶺梅花還有最後一波 把握機會上山遊賞
-
疫情期間第一線守護染疫病患 53歲北榮胸腔科主任柯信國驚傳猝逝
-
百雙球鞋贈馬公弱勢童 新年祝福滿滿
-
淨灘有成 台南黃金海岸、漁光島、觀夕平台迎走春人潮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