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厝走溪流」 見證曾文溪及台江一頁移墾史
2017/05/17 16:51
75歲的竹籠厝老師傅李養示範竹籠厝搭建工法,。(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早期曾文溪沿岸未興建堤防時,因曾多次改道,地方稱為「青暝蛇」,沿岸居民還會「扛厝走溪流」,動員全庄民眾,合力將竹籠厝扛起,搬遷到他處落腳。目前正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扛厝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就見證這一段歷史,75歲的竹籠厝老師傅李養,今天現場示範搭建竹籠厝的工法,分享當時的建造哲學。
台史博「扛厝走溪流」特展,以台江地區居民特殊的生活習性為主軸,透過台南市中洲寮邱家在清代時期浮覆地開墾,透析台江早期移墾時期中的社會發展脈絡,還有台史博研究人員長期史料研究,挖掘出從未曝光的台灣總督府舊縣公文類纂外武定里圖。
75歲的李養,祖先來自台南市安南區溪南寮,日治時期因曾文溪大水而遷庄,與庄內18戶人家合力扛抬竹籠厝,到今日的新吉庄落腳。李養從國小開始,就跟著父親學搭竹籠厝,當時家族有8人工班,見證了台江移墾社會的發展興衰,李養說,「當時的人生活很清苦,存一輩子的錢才能蓋一間竹籠厝。」
「扛厝走溪流」特展從即日起展出至10月15日止,內容包括一本竹籠厝百年工法古籍,記載竹籠厝坐落方位選擇,由德行俱備的匠師依羅盤、屋主生辰八字、當年流年、八卦等定出;還有紀錄片「竹籠仔厝師傅—李養」、「攏來攏去—竹仔起大厝」,以及李養遵循古法搭建的竹籠厝模型。
竹籠厝老師傅李養分享「扛厝走溪流」的故事。(記者劉婉君攝)
台灣總督府舊縣公文類纂外武定里圖。(記者劉婉君翻攝)
竹籠厝坐落方法參考用古籍.(記者劉婉君翻攝)
-
失落多年!祀典興濟宮保生大帝神禡木刻版回家
-
台南首張綠道地圖出爐 濃濃台江味
-
企業迎戰全球ESG浪潮 信義房屋「大師說倫理線上講堂」開講
-
歷史影像重回部落 台史博邀民眾參與歷史解釋
-
台江親子「迓大道公生」 另類宣揚環保濟生
-
新光三越金蛇卡利High回饋衝7%!會員獨享點數放大抽新車
-
愛心無國界 台江「思慕泡飯」溫暖日本街友
-
台江廟口變音樂廳 觀眾喊「安可」
-
DIY搶救珍貴文史 西拉雅與台史博授撇步
-
三重六張街鄰損撤離戶返家拿東西 多處地磚、牆面冒裂縫「心好亂」
-
遠東航空法拍客機佔高雄停機位 立院交委會要求騰出空間
-
受扶兒回饋苗栗家扶捐贈球鞋 鼓勵少年逐夢
-
八掌溪破堤波及 台南後壁區後鎮排水投入近3億重建啟動
-
竹市殯儀館周邊紅綠燈秒數調整 鄰怨天天塞車塞到懷疑人生
-
禁止飼養輸入清單引爆特寵界不滿 動保團體籲回歸理性討論
-
解編林班地恢復住民權益 立委徐富癸爭取成功
-
澎管處永續觀光成果耀眼 處長洪志光突傳異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