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陰

臺北市 14-19 ℃

改寫恐龍演化史! 侏儸紀巨獸「斯凱島翼龍」翱翔天際

「斯凱島翼龍」(Dearc sgiathanach)還原想像圖,這些飛行爬行動物具有交錯的尖牙,可能有助於捕捉魷魚。(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斯凱島翼龍」(Dearc sgiathanach)還原想像圖,這些飛行爬行動物具有交錯的尖牙,可能有助於捕捉魷魚。(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5/01/30 10:15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具在蘇格蘭斯凱島(Isle of Skye)發現的罕見翼龍化石,為科學界帶來重大突破!這種被命名為「斯凱島翼龍」(Dearc sgiathanach)的侏儸紀翼龍,不僅是當時已知最大的飛行爬行動物之一,其巨大的體型與多樣化的形態,更顛覆了外界對翼龍演化歷程的認知。

科學網站《IFLScience》報導,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博士生艾蜜莉亞.潘妮(Amelia Penny)2017年在斯凱島海岸,發現了這具化石帶有尖牙的下顎骨。經過研究團隊使用鑽石鋸克服潮汐困難,成功取出化石,並送至愛丁堡大學進行研究。這種翼龍被命名為「斯凱島翼龍」(Dearc sgiathanach),這個名稱源自蘇格蘭蓋爾語,具有「有翼的爬行動物」和「來自斯凱島的爬行動物」的雙重含義,以紀念其發現地。這項研究發表於《BMC 生態學與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

「斯凱島翼龍」的翼展超過2.5公尺,儘管體型已相當巨大,但研究顯示,牠在死亡時仍未完全成年。古生物學家娜塔莉亞.雅吉爾斯卡(Natalia Jagielska)指出:「這個重大發現可能來自全新且意想不到的地方。」骨骼的生長環(growth ring)分析顯示,該標本屬於未成熟的亞成年體,這意味著翼龍早在侏儸紀中期,就已經演化出比原先預期更大的體型。

研究團隊利用攝影技術和X光微斷層掃描,發現「斯凱島翼龍」肱骨上,有明顯的肌肉附著痕跡,顯示其胸肌發達,適合飛行和狩獵。此外,牠的牙齒呈交錯排列,可能是為了方便抓取海中的魷魚。雅吉爾斯卡進一步解釋:「『斯凱島翼龍』保存狀況良好,讓我們得以從骨骼形態推測牠如何克服巨大體型實現飛行,並理解其解剖結構如何適應。」研究也發現,這些飛行爬行動物的頸部,具有特殊的支撐結構,可承托其大型頭顱。

這項發現顯示,侏儸紀中期翼龍的形態多樣化遠超過去的推測,並推翻了「翼龍直到白堊紀才大幅增長體型」的傳統觀點。科學家認為,這具化石的研究成果將可能填補翼龍演化史的空白,未來或許能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更多保存完好的侏儸紀翼龍化石,進一步揭開牠們如何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統治天空的秘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