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情勢緊繃 美參院外委會延審台灣法案
〔中央社〕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原訂今天審理「台灣政策法案」,但稍早以主席須參與院會事宜為由,決定延期。由於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剛結束訪台,正值情勢緊繃,延期時間點引起想像空間。
參議院外委會原訂下午審理由民主黨籍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6月連袂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卻在事前臨時以梅南德茲必須參與院會事宜為由,延遲審議法案。
根據美國國會季刊(CQ)報導,法案審議之所以延期,主要是因為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在最後一刻成功讓全體議員同意,在今天院會推進就芬蘭、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議案。
但由於延期時間點,正值美中關係、台海情勢因裴洛西(Nancy Pelosi)率團訪台升高之際,不免引起美國國會是想避免過度刺激中國、進一步升高情勢的揣測。
身為美國政府第3號人物的裴洛西2日至3日率團訪台,是25年來首位造訪台灣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引起北京高層強烈反應。除宣布將在台灣周邊展開軍演外,中國也陸續宣布暫停多項台灣產品進口,不排除未來有更多行動。
裴洛西抵台前夕,參議院外委會1日曾邀集美國外交、國防官員,就台灣議題臨時加開閉門簡報。與會人士包括國務院的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政軍局助卿路易斯(Jessica Lewis)、情報研究助卿霍格(Brett Holmgren),以及國防部的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參謀本部戰略計畫暨政策副主任施維亞(Brett Sylvia)。
至於法案會延到何時審,參議院外委會告訴記者,希望能在8月休會完的首場業務會議中審理。法案最早曾在7月19日排上參院外委會議程,但因共和黨人須多點時間檢閱,當時未能被推進。
「台灣政策法案」長達107頁,集結近年幾乎所有涉台法案重點。若獲通過,將能一次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全方位領域提升美台關係,獲得外界不少關注。
根據法案草案內容,在外交領域,法案將推動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也要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須經過參議院同意,職稱也應改成「代表」(Representative)。
針對長年被中國用來限制台灣國際參與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法案也做出正式表態,強調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也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
在軍事方面,法案將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根據美國國務院,MNNA地位的賦予是美國與當事國關係緊密的「有力象徵」,當事國能獲得軍事、經濟特別待遇,但不含安全承諾。
此外,法案要求優先並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並計劃提供台灣數十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協助台灣加快防衛能力現代化腳步,以嚇阻或擊敗中共入侵。
為確保兩岸穩定,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北京大規模升級對台惡意行徑情況下,應制裁中國高層,對象包括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外長、中共政治局常委及委員等;可動用制裁手段包括凍結在美資產、禁止入境、撤銷簽證等。
若任何外國人士或機構涉及重大干預台灣民主程序,抑或是以破壞台灣穩定為目標,從事惡意網路行為或穿越台海中線的軍演,法案也要求美國總統予以制裁。
在經濟等其他領域,法案呼籲美方儘速與台灣洽簽雙邊貿易協定,並把台灣納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為強化美台人員交流,法案也要求啟動「台灣學人計畫」,送美方人員赴台灣學習華語,時間最長2年。
根據美國立法程序,法案若在參議院外委會過關,仍須獲得參、眾兩院通過,才可遞交總統簽署後生效,離正式成為美國法律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編輯:陳正健)1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