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杜鵑棲邊城 幽幽五十載》系列報導五之五 日照後山 構築自由樂土

2005/05/16 06:00

記者邱顯明╱專題報導

初夏正午,玉里鎮柏油路上罩著一層水氣,黃姓計程車司機逃難似的把車滑進加油站,臉上的汗珠大滴大滴的落下。站內員工小吳熟練地將油槍放進加油孔,黃姓司機覺得對方眼熟,想了一下,不禁問說「你不是兩年前搭我的車、打算逃跑,卻被我送回玉里榮院的那個嗎?」

沒錯,小吳是玉里榮民醫院的精神患者,兩年前被送到醫院時,情緒不穩,某日午後趁隙逃出,他搭上黃姓計程車司機的車要到玉里車站,司機在車上與他聊了幾句後,很快發現這是一個逃跑的患者,車子隨即繞回,把病人送回醫院。

黃姓司機沒有想到,才兩年多,小吳因精神狀況穩定,已經可以外出「職能訓練」,在加油站打工。

玉里榮民醫院及署立玉里醫院的長期收容模式與管理方式,曾被認為是台灣精神醫學之恥。近年精神醫學「去機構化、回歸社區」的呼聲四起,台灣學界對兩院集中收治的批評之聲也不曾間斷。然而,無論是社區的配套措施、家屬的支持資源,或是一般民眾對精神病患的接納度,台灣目前真的有「去機構化」的條件嗎?

走過半世紀,如今居住環境曬得到陽光、看得到花草樹木、患者走得進社區的「玉里模式」,會不會反而是部份慢性精神病患更好的選擇?

玉里兩院在民國四、五十年代陸續收治大量慢性精神病患的同時,美國的精神醫學界以「精神醫學革命」之姿,推動一波大規模的「去機構化」運動,相繼關閉大型療養院,讓被「拘禁」的精神病患回到社區,並在社區廣設支持性住所、中途之家、旅舍及長期護理院,讓病患得以視病情輕重轉換到各種較小型、接近社區的養護機構,最終的目標則是讓病人返家。

許多研究認為,去機構化可以節省醫療成本,讓病人回歸社區也有助於改善病情且合乎人道。

不過,也有不少研究發現,部份州郡因缺乏社區精神復健設施,導致不少返回社區的病人,最後卻流落街頭成為遊民,或者返家造成家屬的嚴重負荷,甚至因為犯罪入監服刑。

事實上,受「去機構化」潮流影響,十餘年前精神衛生法實施後,玉里榮院也掀起一波病人出院的風潮。但僅僅半年內,出院病人又因病情復發、引發公共危險等因素,幾乎全部回到醫院。

民國八十五年,玉里榮院再寫信給院內一百多名精神較穩定病人的家屬,說明健保局要求病情穩定後就需出院回家,這一次,有八十多名家屬在意見調查書裡,強烈反對。

絕大部分的患者回不了家,加上台灣可供精神病患回歸的社區資源有限,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認為,玉里兩院的收容模式,未必不是部份精神病患目前最好的選擇。

玉里兩院數十年來被外界嘲諷為「世界最大杜鵑窩」、「古拉格群島」,選舉時也被指控為「投票部隊」,讓院方和玉里鎮民都臉上無光,但隨著近十多年現代化、人性化醫療體系相繼建立,兩院都驕傲地說,他們已走出獨一無二的玉里模式。

以署立玉里醫院八十七年底開放的祥和園區為例,該園區有三萬五千多坪,收容約六百名慢性精神病患,平均每位病人有將近六十坪的空間,幾乎是一般精神專科醫院的十倍,加上園區中有運動場、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公共空間,四到六位病人住一個套房,每天可接觸到藍天白雲,和早年大門、鐵窗深鎖,百餘人擠一病房的禁錮式狹窄空間,完全不同。

玉里兩院近年陸續興建的各個新園區,多位於風光明媚的偏遠鄉鎮,因土地與建築物成本低廉,照顧模式以生活管理與居住服務重於治療,病人生活自由的程度,遠遠大於過去的療養院。

兩家精神病院在經過軟、硬體的改善後,通過評鑑成為精神科專科教學醫院,成為國內精神科醫師重要的養成所;許多年輕、有理想、熱情的精神科醫師相繼投入兩家病院,帶動醫療環境改變,醫病關係從過去用「電」整人,到目前視病猶親,情況和數十年前相比,完全不同。

陳豐偉表示,台灣隸屬醫院的精神科床位雖已有一定數目,但多屬於收治急性病人的健保病床,慢性病患所需的社區精神復健機構與設施,嚴重缺乏,導致許多慢性病人既不能回到社區,只好不必要地佔用健保病床,滯留在禁錮的精神病院裡。

陳豐偉認為,兩相比較,玉里模式更適合提供慢性病人療養、培養重返社會的能力。近幾年來,玉里兩院每天都各有近百名收治的精神障礙病人,在鎮上甚至隔鄰鄉鎮各商家、機構「打工」,鎮民與他們的互動日漸頻繁,反應不惡。玉里兩院對自己蛻變程度的驕傲,不是沒有原因。

前年,署立玉里醫院在花蓮縣壽豐鄉設立溪口復健園區,園區病人進駐前,引來當地鄉民代表會的質疑和抗爭。院方在當地舉辦說明會,拿出玉里鎮四十多年與兩家精神病院共存共榮的「玉里經驗」,說明精神病院其實可以和地方和樂共存。院方的資料最後說服了代表會,六百名精神病患順利進駐溪口復健園區,展開全新型態的多元社區職能復健治療。

這是第一次,玉里經驗被複製在其他鄉鎮,象徵玉里兩家精神病院從早年封閉、簡陋的軍事管理,到今天的高自由園區,得到玉里及附近鄉鎮民眾的認同。

五十年的漫長歲月,玉里經驗流轉成一頁傳奇。但要說邊城因此成了樞紐、杜鵑窩蛻變為桃花源,恐怕都輕看了無知刻印的傷痕,以及精神治療的嚴肅性。不過,當精神病患可以有尊嚴的走出圍牆、生怯的神情多了分自若,當投開票所開出來的選票終於不再只有一種顏色,而是五彩繽紛,或許,玉里兩院真能成為患者安身立命的住所。

小吳和計程車司機在彼此確認身分後並沒有進一步交談,靜默中,有分相知相惜的味道。鳥鳴啾啾,後山亮晃晃的日照似乎少了股燥熱,兩人同時把汗珠抹掉。這會兒,他們感受到,有股清風,正遠遠吹送過來。(全系列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社會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