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研院一份報告 平息國際論戰

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志民。<br>(記者林嘉琪攝)

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志民。
(記者林嘉琪攝)

2009/05/09 06:00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證實人類使用冷媒而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正是造成臭氧層破洞的肇事者!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志民與中研院士李遠哲等五人,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發表臭氧層遭破壞論文,推翻二○○七年美國研究團隊的研究發表,確認臭氧層破壞速度比想像中嚴重。李遠哲指出,人類演化已經跟不上環境破壞的速度。

林志民表示,地球上方的臭氧層會吸收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光,發揮保護地表動植物 的功能,臭氧層破洞現象已於一九八五年被證實。

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指出,臭氧層每年以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速度遽減,人到了本世紀末,臭氧層將只剩下目前的一半,為地球生態帶來浩劫。

林志民指出,全球科學界都利用光線來量測過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積,但因大氣化學變化,無法於實驗室測出過氧化氯總量及其吸收截面積。

研究團隊以質譜偵測器,量測分子束中過氧化氯分子的數量,算出過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積,將以往全球相關研究的誤差值,由百分之五十到二十,控制在百分之五的誤差內。

美國波普博士於二○○七年,發表過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積,研究結果比當時多數研究所接受的數值小了近十倍,引起學術「爆炸性的震撼」,因為根據這個結果,將無法解釋臭氧層形成,這讓當時「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 兩本國際知名科學期刊,出現筆戰。台灣研究團隊的成果,將能平息這場科學論戰。

中研院原分所碩士級研究助理連健宇指出,臭氣破洞是指臭氧濃度低於二百二十DU(一DU相當於○.○一毫米),NASA在二○○八年拍攝到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影像,破壞範圍比整個南極洲還大。

橫圖說志民表示,人類使用冷媒等物質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在進入大氣後,會分解產生氯原子(Cl),但氯原子會快速地摧毀臭氧(O3),形成氧氣(O2)及「氧化氯」(ClO),在臭氧層中,兩個氧化氯就容易結合形成過氧化氯(ClOOCl),但是,過氧化氯分子在吸收陽光而分解,再次產生氯原子,形成循環,使得臭氧層越來越薄,甚至造成破洞。(NASA資料)

橫圖說志民表示,人類使用冷媒等物質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在進入大氣後,會分解產生氯原子(Cl),但氯原子會快速地摧毀臭氧(O3),形成氧氣(O2)及「氧化氯」(ClO),在臭氧層中,兩個氧化氯就容易結合形成過氧化氯(ClOOCl),但是,過氧化氯分子在吸收陽光而分解,再次產生氯原子,形成循環,使得臭氧層越來越薄,甚至造成破洞。(NASA資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