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有雨

臺北市 14-16 ℃

米酵菌酸與米無關 農業部籲改正譯名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對於找出「米酵菌酸」產生的原因目前仍沒把握,但可透過推論,並依此制定預防措施。 (記者邱芷柔攝)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對於找出「米酵菌酸」產生的原因目前仍沒把握,但可透過推論,並依此制定預防措施。 (記者邱芷柔攝)

2024/04/03 05:30

〔記者楊媛婷、邱芷柔/台北報導〕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已有多例個案檢體檢出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農業部主秘范美玲昨表示,此毒素根本和米無關,呼籲另取譯名。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建議,米酵菌酸應改名為「椰黍菌酸」較為精確,寶林茶室使用的粿條跟河粉有添加玉米澱粉,目前不曾在純米製作的米食或米飯發現會分泌毒素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農業部農試所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四種病原型中只有椰毒亞型會分泌毒素Bongkrekic Acid,台灣環境現存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會分泌,也不會傳染人,椰毒亞型都是透過食物傳播,並沒有感染植物的案例,台灣農產品安全無虞。另近日有謠言指杏鮑菇、鳳梨等曾檢出Bongkrekic Acid,范美玲嚴正澄清,國產農產品都未曾發現有此毒素,所有國產農產品都是安全無虞,國人可安心享用。

寶林案累計30例 重症降為4例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昨公布最新通報,寶林茶室中毒案再添一例,累計已有卅例通報,其中有廿二例檢體檢出米酵菌酸,新增個案為十三歲少女,在三月廿三日到寶林茶室食用粿條後出現腹痛情形,就醫後返家休養,目前已採集檢體待檢驗中。好消息是,重症由五例降為四例,序號十四個案原在台南市立醫院加護病房,病況回穩已轉至一般病房;序號卅個案則從一般病房出院,返家休養。

衛福部今開會釐清產生毒素關鍵菌種

各界持續追查寶林案,有人質疑會不會成為「一樁懸案」?薛瑞元直言,目前認為人為摻毒的可能性低,但沒把握可明確查出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米酵菌酸產生,不過可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並依此制定預防措施,「不會什麼結果都沒有。」衛福部預計今天上午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產生該毒素的關鍵菌種「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在台分佈情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