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颱風催動「生物幫浦」 增3倍吸碳力 洪慶章研究國際肯定

洪慶章是台灣第一位確認颱風有助海洋生物幫浦擴增三倍吸碳能力的海洋學者。(記者洪定宏攝)

洪慶章是台灣第一位確認颱風有助海洋生物幫浦擴增三倍吸碳能力的海洋學者。(記者洪定宏攝)

2016/10/29 06:00

〔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世界各國致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希望緩和地球溫室效應,全球每年排放約三百五十億噸的二氧化碳,海洋的「生物幫浦及物理幫浦」作用,能吸收總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其中颱風更有助「生物幫浦」擴增三倍的吸碳能力!

纏鬥颱風十多年終有成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為全球此專業研究的首位台灣學者,他強調,颱風過後微細藻類會釋出大量新鮮氧氣,讓空氣變得比較清新,但整體能降低多少全球人為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有待更深入的調查。

洪慶章投注十餘年精力「與颱風搏鬥」,研究榮獲多項國際知名期刊刊登。他強調,研究證實,颱風能將海洋的吸碳能力增加三倍,但光靠自然現象是不夠的,必須輔以人工方式,將深海的養分擾動到海平面,增加微細藻類養分,才能在平時擴增海洋的吸碳能力。

洪慶章分析,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很大一部份靠著海洋微細藻類生物鏈吸收形成顆粒有機碳,再沉降到深海儲存,這種經由海洋生物將顆粒有機碳沉降到深海的過程就是「生物幫浦」。

至於「物理幫浦」是指二氧化碳自然溶入海水後,藉由密度較大的冷海水下沉作用,輸送至深海。

二○○七年,洪慶章在海洋大學任教期間,研究極端氣候對海洋食物鏈的衝擊過程意外發現,颱風襲擊台灣東北海域後,次表層的營養鹽湧上海平面,微細藻類獲得大量營養,繁殖得比平日更茂盛,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也就愈多。

他從鳳凰颱風開始,選擇台灣東北角的彭佳嶼海域研究,歷經辛樂克、薔蜜、莫拉克及凡那比颱風,確認該海域的「生物幫浦」、也就是吸碳能力最高可擴增三倍,原本平均每天每平方公尺可吸收約一百五十毫克的碳(約五百四十公克的二氧化碳),颱風後最高可暴增到五百毫克(約一千八百公克的二氧化碳)。

二○一一年,洪慶章改在小琉球外海研究,經五年實地調查,該海域在颱風過後的吸碳能力也增加兩倍,確認颱風的影響力。

洪慶章投入海洋「生物幫浦」作用研究十餘年來,每年必須在海上颱風警報發布前,循颱風可能路徑,冒險搭船出海蒐集資料,可說是「與颱風搏鬥」的海洋學者。

洪慶章研究團隊在彭佳嶼海域蒐集資料。(照片由洪慶章提供)

洪慶章研究團隊在彭佳嶼海域蒐集資料。(照片由洪慶章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